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及對策
作者:彬州市實驗幼兒園 馬靜芳
發布時間:2018-12-25 15:07: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幼兒教育作為孩子進入小學的前期教育,對于孩子的身心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幼兒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學化”的傾向,嚴重違背了幼兒身心成長的客觀規律,對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我們應在分析其表現與成因的基礎上,積極采取措施杜絕這種傾向的繼續存在。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主要表現
幼兒教育“小學化”指幼兒教育脫離了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評價等方面向小學階段的教育標準看齊,其具體表現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教育內容上重視知識教育,輕視身體發展教育。當前的幼兒教育存在明顯的單一化、片面化的傾向,如有的幼兒園為追慕時尚、迎合家長、提高效益,忽略幼兒年齡特點和身心需要,盲目增添學習內容,增加教學內容的難度。不但如此,許多幼兒園無視幼兒的發展水平,把小學的內容提前到幼兒園學習,甚至選用小學低年級的教材,把文化知識作為幼兒的主要學習對象。
二是在教育方法上重視知識講授,輕視幼兒自主探究。幼兒教育本應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玩中學”,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但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在教學方法上的主要表現就是將幼兒教學課堂化,只重視知識學習的灌輸式教育。這種填鴨式教學扼殺了兒童的好奇、好動的天性,不利于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另外,幼兒長期處在這樣機械的讀、寫、背的學習狀態中,整天在緊張與焦慮中度過,極易對入園和上學產生焦慮或厭煩情緒。
三是在教育評價上重視結果評價,忽視過程評價。從幼兒教育評價的內容來看,多數幼兒教育的教學標準以對“知識性問題”的掌握程度為主要標準。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幼兒教師不關心幼兒如何學習,不了解幼兒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不清楚幼兒發現探索時的樂趣、遇到困難時的迷茫、嘗試活動中的期待,也就不能根據幼兒的實際進行評價,完全忽視了幼兒的個性差異。這種評價標準勢必會制約幼兒創造的熱情,泯滅他們活潑的天性。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形成的原因
一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大環境。社會變遷加劇的基礎和動力是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和社會知識化程度的急劇加深,而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知識化根本上又是依賴于教育發展的。在社會流動上升的空間日益縮小,優勢人群與弱勢人群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的現實情況下,人們認為只有受到好的教育才能在社會變革立于不敗之地,把教育視為走向成功的通道,教育就被賦予了神話般的色彩,這種對教育的期望便延伸到幼兒園。
二是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還是以考試成績作為升學的主要標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刺激著重壓下的家長們的神經。有專家調查顯示:有的家長認為早期教育就是讓孩子盡早學習讀寫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在此錯誤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家長普遍強調孩子的知識學習而不顧孩子的身心需求,他們“望子成龍”心切,渴望孩子在學習上取得好的成績。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孩子們不得不學習那些遠離他們生活但“將來有用”的知識。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愈演愈烈。
三是幼小銜接機制的缺乏。盡管我國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小學入學不許考試,但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稀少,仍有部分小學特別是高質量的公辦小學為了獲得較好的生源而進行了入學考試或入學面試,并按考試成績分班。在此入學壓力下,幼兒園不得不配合小學的要求,為讓孩子們上小學而提前進行小學階段的教育。
四是幼兒教育自身存在的弊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幼兒園的管理體制和經費來源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私立和民辦幼兒園進行市場化運作,自負盈虧,一些民辦幼兒園為了獲利而喪失了教育立場,只是一味迎合家長的需求,不顧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接受能力而開設一些小學課程。與此同時,我國幼兒教師培養和培訓工作長期不受重視,幼兒教師學歷水平和教學素質受到嚴重影響,他們難以認識到幼兒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學實踐中很容易將小學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帶到幼兒園,致使幼兒園教學出現小學化傾向。
改變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對策
一是有效地加強和培養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幼兒教師是幼兒直接面對的對象,其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發展以及幼兒教育的方向,因此,提升幼兒教師的素質和綜合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在幼兒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中,必須加強幼兒教師的培訓工作,通過培訓讓幼兒教師能夠科學地進行教育活動,多給孩子傳授有利于孩子身心發展方面的知識。同時培訓教師從科學角度來安排教育教學活動,主動在教學中多進行游戲互動,讓游戲和教學相輔相成,讓課程真正適合幼兒的發展。讓幼兒教師成為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幼兒教育機構要多給幼兒教師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讓教師能夠接觸到外面先進的教學理念,尤其是國外的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師資隊伍水平提升了,幼兒教育水平才能大幅度提升,才能有效改善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問題。
二是要更新家長的觀念,讓家長更加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是推動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重要推手,必須首先從家長的角度出發,轉變家長的思想方式,使其轉變思維,杜絕追求神童的傾向。中國的家長大都是望子成龍,渴望孩子越早掌握理論知識越好,其實這種思想是非常錯誤的。比如,在很多中國家庭,四五歲的孩子已經認識很多的漢字、能算20以內的加減法等。而家長也為孩子有了這方面的能力而感到自豪,但另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四五歲的孩子連自己吃飯都完成不了,還是父母去喂,也不懂得去做一些基本的家務。更大的問題是父母并不覺得這是什么問題,總覺得這些我們可以替孩子做,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這恰恰是一個非常錯誤的理念。要想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必須改變家長這種錯誤的理念,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自身興趣,在幼兒教育中遠遠重于這些知識的傳授。
三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在幼兒教育中必須遵循孩子自身的特殊性,按照孩子身心發展進行針對性教育,做好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消除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不等于不考慮幼小銜接問題,比如多參與活動培養孩子的興趣,通過游戲活動來培養孩子的主體意識,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生存技巧等,為幼兒順利適應小學學習奠定心理與行為基礎。
四是提升政府對于幼兒教育的監督水平。學前教育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長期以來,政府在學前教育發展中的投入和管理缺位直接導致了幼兒園錯誤的辦學傾向。在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工作中,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出臺關于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文件,對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時間和班額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對違反規定的任何形式的考試予以處罰,保證幼兒在園游戲與活動的時間,堅決禁止幼兒園強迫幼兒參加興趣班。同時,政府要增加投入提高幼兒教師培養和培訓的質量,確保教師素質不斷提升,進而使幼兒園杜絕小學化傾向的努力從外部強制行為變為教師有意識的自覺抵制行為,進而促進幼兒教育的科學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