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不久的珠海教博會上,有一個特別的展區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教育展區,其中有一個主題研究成果展,十余所高校及中小學校圍繞“改革開放40年中國教育”主題選擇特定視角開展項目式學習,表達對40年來教育變化的欣喜和對未來教育的暢想。現場展板上一組組數據反映著教育的今夕對比,一張張圖片展示著教育的大變化,未來教育的展望等內容都令參觀者流連忘返。

教室由“黑屋子、泥臺子”到數字時代

一方黑板寫春秋悠悠,三尺講臺育桃李郁郁……

教室彰顯出所屬的經濟水平和時代變化,它的發展變化最能見證國家教育事業和時代教育改革的發展。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的學生搜集了許多反映教室變化的照片,用作品畫出了對未來教室的暢想。

孔子創辦私學壘土筑壇,并移來銀杏樹栽在壇邊,就形成了杏壇,即講學的地方。這是古代“教室”的原始形態之一。

上世紀70年代,受“文革”影響,國家經濟、文化發展停滯,老百姓吃飯都成問題,教育事業也大受影響。那個時期的教室,“黑屋子、泥臺子、爛桌子、破凳子、坐著一群泥孩子”,這是當時學校教育的真實寫照。

1977年恢復高考后,我國教育逐漸步入正軌。上世紀80年代北京市的教室寬敞明亮整潔,桌椅是新的,地板是硬化干凈的。此時鄉村教室很多還是土坯房,桌椅仍舊破舊,一塊木板就是一個黑板,盡管如此還是擋不住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到了上世紀90年代,教室容納的學生變多了,越來越多的孩子背上書包踏入了校門。除了有多媒體教室外,個別學校還有電腦教室,顯示器個頭很大。

圖1:陜西省銅川市照金北梁紅軍小學教師用電子白板給學生上課

進入21世紀,很多教室都得到翻新,開始配備有電腦、投影儀、顯示屏進行教學,學生們開始接受如分組教學等新穎的教學模式。隨著教育信息化技術的快速進步,課堂中引入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教學新模式,教室也多了電子白板、平板電腦等教育設備。更重要的是,平板電腦等設備結合翻轉課堂教學系統,老師上課形式變多了,教與學都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未來教室是怎樣的呢? 沒有黑板、粉筆,老師上課只需用指尖輕輕一點,上課實時錄像,學生寫作業、復習功課都在網上完成。老師可以在異地授課,內容與畫面會同步傳輸到學生那里,授課、互動、作業評價一個也不會少。老師還可以事先將上課的內容錄制好,上課時直接傳送到教室中的設備即可,無線傳輸下再也不怕忘了。同時,海量的線上資源都可以隨時靈活調用。未來教室的改變不僅僅是設備上的,更是教育模式,教育系統的改變。

在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孩子們的作品里,未來的教室還可能是這樣的:教學樓是圓柱形,每一座樓中央都是電梯間,學生乘坐電梯需刷指紋,也可從旋轉樓梯上樓,每一棟樓由幾個樓層層疊成。教室內部前段有一個外觀為講臺的控制系統,里面有全班同學所有的數據,包括每個學生光屏上的所有信息。每個教室都有扇形的地面與天花板,以及全景防火玻璃墻,教室與教室之間是防火墻……

從“黑屋子、泥臺子”到現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從簡陋的一支粉筆講課到多媒體系統的應用……教室的變化折射著教育事業的變化,未來教育、未來教室也必定更加適應歷史發展的趨勢。

“減負令”下學生課業負擔下降,體育活動時間增加

西南大學項目團隊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減負政策作了梳理總結,報告指出,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減負”話語就開始頻繁出現于國家重大教育決策與議題之中。不僅幾代國家領導人對減負作出過重要批示和講話,而且從教育部到地方行政部門先后出臺過成百上千的政策文件來解決這一問題。

1955年7月,新中國發出第一個“減負令”——《關于減輕中小學過重負擔的指示》;

1988年5月,國家教委頒布了《關于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

2000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

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從國家層面提出將從制度上解決中小學生減負問題;

2013年8月,教育部發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內容包含很多“嚴格執行”“嚴禁”“必須”等字眼。

…….

各地積極響應義務教育減負要求,積極建章立制,不斷健全減負工作機制,完善減負政策措施,創新減負工作模式,強化對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督導。綜合運用評估監測、督導問責等方式,推動落實減負提質的硬性目標。總體上看,減負成效顯著。

調查顯示,2010年以來,由于全面取消“小升初”入學考試,小學生課業負擔總體呈下降趨勢。2010-2014年,每周課時數超過30節的小學比例由39.14%下降到26.82%,每學期統一考試次數超過1次的小學比例由55.62%下降到34.21%,每天在校時間超過6小時的小學比列由54.53%下降到43.91%,每天家庭作業時間超過1小時的學生比例由48.70%下降到37.41%,每天體育鍛煉時間超過1小時的學生比例由58.32%上升到72.13%。

信息化給教育教學帶來巨大影響

對于廣大農村地區而言,教育信息化對拓展教育時空邊界、聚合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更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東北示范大學項目組通過兩個故事,展示了教育信息化對鄉村教育的這種巨大變化。

一位來自貴州邊陲小鎮的鄉村女教師羅忠花,從大山出來,又回到大山中去。她開設了微信公眾平臺“大山的那邊是海”,成為人們了解鄉村教育的窗口,也為學校發展贏得了更多機遇,在政府與愛心人士的支持下,學校舊貌換新顏。過去,孩子們的世界是“長長的板凳,寬寬的黑板,生活總是非黑即白”。如今,班班通、電子白板、微信點亮了孩子們的眼睛,讓他們可以看見外面世界的五彩斑斕,激活了他們躍動的心。有孩子說,我的視野變得異常開闊,與世界的聯系變得緊密起來。在觀看視頻動畫、聆聽優美的音樂中,學習了需要掌握的知識。這樣的學習過程讓我很享受,多媒體真是很有魅力!

而對山西省繁峙縣實驗小學來說,“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這曾是多年來學校課堂里一成不變的場景。而今,學校用上了多媒體、電子白板、云資源,教育面貌煥然一新。2018年5月,繁峙小學開始推進創客教育,學校新建了科技館和學生創客空間,并實施教師、學生全員培訓,教師、學生人人成為創客,也因此榮獲多項大獎。創客教育從此不再遙不可及,成為新時代農村教育的創新旗幟。

圖2:一中學美術教師參加陜西省教學能手評選比賽

北師大天津附中的項目組通過研究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學習方式、知識變革、課堂教學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信息技術轉變了環境,促成了一個網絡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環境;信息技術轉變了教師,縮短了教師的備課時間,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研究學生、研究素材,從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信息技術轉變了學生,學生的知識來源由原來的單一本書,擴展到了網絡資源。學生可以自行上網查找學習資料,鍛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信息技術轉變了觀念,使人才觀由知識型人才觀轉變為素質型人才觀,特別突出信息能力和創新能力。

展望未來,機器人將逐漸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學生網上作業,大部分將由機器人直接批閱。圍棋、鋼琴、繪畫等大量體藝類課程,將直接由機器人承擔。同時,機器人將成為學習顧問,借助大數據診斷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風格,進行個性化學習指導。學生、教師可以有一段時間在家學習、工作,無邊界學習、工作將逐漸成為現實。學生不再每天到學校去讀書,關于“是什么”(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網絡社群自主學習完成,采用網絡跨地域、跨國界學習將悄然流行,全球的教師都可以成為所有學生的老師;關于“為什么”(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將主要通過線下交流完成。線下的學習地點,不一定在一所具體的學校里,博物館、圖書館、科學館、旅游景區、菜市場等所有的場所都可以成為課堂。

責任編輯:許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