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作者:劉 嶸
發布時間:2018-12-13 16:03: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古詩詞教學本身是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在傳統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往往只是要求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朗讀和背誦,學生對于古詩詞本身的含義及其具有的獨特魅力還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小學古詩詞教學過程當中,勢必可以切實提高古詩詞教學效果,以及提高小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同時也是其掌握知識及接受教育的重要時期。古詩詞相較于其他教學內容而言,小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可能會覺得陌生,遇到一些生僻的字眼,更會影響他們對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因此,將有趣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古詩詞的內涵,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我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因此在小學古詩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用傳統文化,勢必可以使得學生的鑒賞能力有所提升。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認識和理解,將不僅僅停留在最初的誦讀以及背誦狀態,而是深入理解以及感悟古詩詞的內容與情感,對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鑒賞能力以及提高其鑒賞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1.充分挖掘古詩詞中具有文化意味的字詞
比如,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獨在異鄉為異客”這簡單的七個字當中,一個“獨”字,充分表達出作者只身一人的孤獨,也體現出作者獨自一人身處異鄉的孤獨和寂寞。通過此,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逐步明白可以在古詩詞理解過程中通過把握關鍵詞,進而推斷出準確的思想感情。
2.在吟誦過程中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以《憶江南》為例,其中“紅勝火”“綠如藍”等,所形成的畫面色彩鮮明,為學生展示了春色盎然的江南風光。江南春景,經過作者的描繪,色彩豐富、層次鮮明,教師讓學生自行吟誦,使其融入詩詞所創造的環境當中,對學生理解詩詞具有積極意義。不僅如此,學生在朗誦過程中,也可感受到古詩詞語言的凝練,潛移默化之中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所了解。
3.從韻律方面分析古詩詞內涵
以杜甫的《絕句》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中,各個部分均對仗工整。這種工整對仗的句子,不僅傳達了作者的個人情感,也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嚴謹之美。古詩詞的韻律感、平仄變化、押韻以及易于背誦,均向學生們展示著古詩詞所特有的藝術魅力。學生通過感受古詩詞的韻律感及節奏感,逐漸產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從而達到宣傳我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4.注重對意境的想象
例如,在學習《宿新市徐公店》一詩,該詩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天草長鶯飛的景色,且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有動有靜,動靜結合,富含生活趣味。但這種場景,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很難體會到,故而,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大膽想象,體會鄉村安逸、寧靜的環境以及兒童的天真與爛漫。
5.全面了解古詩詞創作背景
例如,《天凈沙·秋》全篇寫景,“孤村”“老樹”“寒鴉”等,數個意象把一幅寂寥、蕭瑟的秋景勾勒出來,加上“孤”“老”“寒”的形容,更覺凄涼。然而,作者筆鋒一轉“一點飛鴻影下”,使得寂寥的秋景突然變得頗為活躍,特別是“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給人一種生機勃勃之感。這需要聯系作者白樸當時的寫作背景:相比入朝為官,白樸更愿隱居田園。即相比入仕之后如秋景般蕭瑟,反不如“一點飛鴻影下”,隱居在“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怡然自得。如果要體會這種情感的變化,需要在充分明確景物象征含義以及寫作背景基礎之上方能體會,而這種含蓄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獨有的一種美。
傳統文化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使得小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更為深入的了解,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逐漸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個人修養,而作為與文化密不可分的語文課程,自然責無旁貸。古詩詞是溝通古人與今人的橋梁,作為教師,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古詩詞教學當中,使學生繼承并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雁塔校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