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語文教育界人士都注重閱讀教學中的讀。“讓讀成為語文課堂上最經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當前大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閱讀教學姓“讀”,因為讀是理解,讀是感悟,讀是抒發,讀是積累。但“讀”不是一種單一的、機械的行為,貴在教師引導得法。可見,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讀”占鰲頭,要書聲瑯瑯,更要指導學生學會朗讀,這是當下語文課的“獨當之任”。

一、情作舵手,“讀”領風騷

在情感類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以情導讀,激情悟讀”,摒棄傳統教學中的“一問到底,環環扣問”的方法,盡量達到“變問為讀,變問為悟,讀中釋疑,讀中抒情”,這就是我們所推崇的“情境性朗讀指導”。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情緒、語言和體態是非常重要的,將起到催化劑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的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笨梢姡處煗M懷激情的語言對學生的情感是一種激發引導,是一種熏陶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

在低段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很快地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喚起他們的感官和思維活動,可以提前裝扮教室,再加上舒緩、優美的樂曲,學生很快就能進入到模擬的情境中。學生再聯系已有經驗,展開想象和聯想,此時“情是文章的誘發點”“情動而辭發”,課堂上就能書聲瑯瑯,情意濃濃,精彩多多。

二、品析感悟,引發共鳴

“明理性朗讀指導”就是抓住語言文字的意、韻聯系,通過品析課文中的重點字、詞、段,領悟主題思想,然后引導學生把領悟到的朗讀出來,抒發自己感悟到的情感。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一些明理性的課文中,課文的重點段落往往詞語準確生動,句子含義深刻,意境深邃優美,對表現文章的中心作用很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其實就是所謂的“咬文嚼字、品味感悟”。《一枚金幣》教學中,執教者一般都緊緊抓住課文中兩次出現的“受不了”進行教學設計。為了讓學生理解體會得更透徹,讀得更逼真,執教者會引導學生想象:兒子這一周會幫人家干些什么?他會吃哪些苦?受哪些罪?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兒子掙錢的艱辛,從而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提筆寫出自己的感悟。之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聽了父親的話,兒子會對父親說些什么呢?這個環節,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從而對“金錢”這個主題有進一步的認識。這時候,根據文本的特點運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使學生在同伴合作的影響下,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文本的中心就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了。“明理性朗讀”不僅能使閱讀真正“活”起來,而且將讀與思有機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三、引讀:朗讀的最佳境界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教師的引讀往往為學生奠定了情感的基調,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降低了學生理解文本的難度,使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更深、更透。理明情動,讀有特色。但“引讀”不僅是一種朗讀形式,更是一種理解文本的技巧。所以我們教師更要引導得法,通過教師激情飽滿的引讀,創設情境來誘發學生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抒發自己獨有的情懷?!缎扌媚铩芬徽n的教學,我們在課文的重難點處運用了引讀的方式。

師引讀:正是因為姑娘在凜冽的寒風中修鞋,她的手已經凍得通紅,所以她的手——

:凍腫了。

師引讀:正是因為姑娘來自異鄉,她也許居無定所、到處漂泊,所以,她那凍腫了的手背——

:記錄著她經歷的風霜艱辛。

在師生合作的朗讀中,作者“我”在長街深巷看到的那個修鞋姑娘的形象歷歷在目,更加激發了學生對修鞋姑娘的贊美之情。教師通過語言描述和語氣的變化創設了當時的情境,引領學生朗讀,使學生從教師的朗讀中就能深切領悟文章的中心。其實課文理解到了這一深度,朗讀就達到了最佳境界。

《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讀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者,更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朗讀指導,培養學生好讀書、讀好書的閱讀習慣。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