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有吸引力的鄉村教育——訪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楊瑞清
作者:馮麗穎
發布時間:2018-12-13 18:03:28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選擇做鄉村教師,升不了官,發不了財,出不了名,那你的盼頭在哪里?”“資源整合起來,其實就孕育了一種富有吸引力的鄉村教育文化?!?1月28日—12月1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庫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在南京舉行。會議期間,就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教育的發展路徑話題,記者采訪了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南京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楊瑞清,從楊會長的所思所為中,能真切感受到他對鄉村教育發展的那份赤誠之心。
記者:您從1981年開始探索行知教育實驗班到現在形成了一個知名的行知教育實驗新時空:6個辦學實體,一個內設機構,400多畝占地,7萬多平方米校舍,3000多名師生,涉及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教師教育、國際交流等多個教育實踐研究領域,這生動地詮釋了您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忠實追隨者、傳播者、實踐者。整整37年的心血,您探索出一條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學校的發展路徑,讓農村子弟享受到優質教育。這條路徑,其他農村學校是否可以復制?哪些經驗可以借鑒?
楊瑞清:教育的基本理念如愛學生、愛教育等,還有陶行知教育思想,是非常有復制價值的。至于學校發展的樣子、發展的節奏以及特殊的地域歷史文化背景是無法復制的。我們學校由一個很落后的村辦小學發展成行知教育集團,其中有我和同事們的努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國家越來越重視發展農村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又產生了很大的品牌價值,所以我們就成了很大的受益者。
記者:您認為,鄉村教育資源是匱乏的,還是豐富的?
楊瑞清:農村資源貧乏是一個值得推敲的命題。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從這個理念看,鄉村教育的資源是無比豐富的。如果我們善加利用,完全可以辦出最好的教育。當然農村學校存在兩個最大問題:一個是辦學條件相對艱苦,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教師隊伍的建設比較薄弱。因各種因素,教師在鄉村待不住。干得好的農村教師都會得到到城里教書的獎勵,這是他們的出路所在,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有能獲得根本的解決,這是個大問題。
記者:在您看來,這個問題,該怎么解決?
楊瑞清:一是國家確實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向農村教育傾斜;二是鄉村教師本身要有利用好鄉村教育資源這個好環境的自覺;三是鄉村教師在自身價值的建構上要樹立信心,在專業發展上要有信心。鄉村教師要做好四件事,即躬于實踐,勤于讀書,善于交友,樂于動筆。
更深層次的,我覺得還是鄉村教師要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要看到生命的盼頭。有盼頭,人才有勁頭。這個盼頭是什么?自古以來,人們都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墒沁x擇做鄉村教師,升不了官,發不了財,出不了名,那你的盼頭在哪里?你說你有價值,怎么說呢?后來我終于讀懂了陶行知先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
鄉村教師的價值應該建構在“做人”兩個字上。升官發財是做人的副產品,做人如果不過關,升官了,發財了,結果并不美妙。所以從做人的角度來講,當一個鄉村教師,可能反而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做什么人呢?陶行知說,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
我在學校里面跟老師們討論我們如果做不成名師怎么辦?討論到最后我們想明白,不是我們不夠好,是名額太少。那我們要立足做良師。我認為中國教育發展需要一大批良師,這輩子做大國良師,就有盼頭,就會感到有價值,有幸福感。這樣來建構自己內心的那個人格長城。但是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要把這個理念和價值觀復制出去,讓大家看到做鄉村教師做得有底氣有尊嚴,不是低人一等的,不是沒有專業水準的,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安下心來做教育。
記者:鄉村學校教師的成長,校長該從哪些方面去發力?
楊瑞清:校長最要發力的是校長自身。只有教師好好學習,學生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校長好好學習,教師才能天天向上。校長最重要的是要帶頭學習,這個學習不是說我要學習怎么樣寫論文、做課題,校長首先要學做有尊嚴、很大氣的一個教育人。我們這代人要有為中華民族復興、建設教育強國的擔當。作為一個校長,心里面想這件事情,那校長的力量就會激發出來。
蒲公英教育智庫研究人員前段時間問我一個問題,作為校長,覺得最困擾的問題如果是三個,會是哪三個?我就跟他說,以前困擾我的是:辦學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教師隊伍長期得不到穩定,分數至上的傾向長期得不到扭轉?,F在是三個被動:學生為追逐名校而陷入被動,教師為爭當名師而陷入被動,校長為爭創名校而陷入被動。這三個被動,還導致了許多家長也跟著被動。生命是不能以被動的狀態在場的,長久的被動,必然導致生命的逃離,導致教育的根本失敗。被動的根源是教育文化的功利導向,是以分為本,以利為本,以名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很多人看到了,但是做起來難,任重道遠,但總要有人去做。我講的這些被動在我們學校也表現出來了,我們一直在努力改變,我們學校最大的價值大概就在這,就是一直不甘于這么下去。
記者:您就是改變的先行者。
楊瑞清:先行者不敢說,但我在努力改變。我現在感受到,很多教育人還有家長面對挑戰,都在努力改變。所以我很有信心。
記者:在學校發展過程中,您聯合了很多資源,您是怎么聯合這些資源成為學校發展的強勁動力?
楊瑞清:大自然、鄉村生活、媒體網絡、社會發展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資源。教育人也不可能什么都懂,當你不懂的時候有人懂,而這個資源又對我們學生成長有好處,那就想辦法整合這個資源。怎么整合?學會聯合,要用一種開放的視野來辦學,只要走上這條路,這個資源整合是可以做到無窮無盡。如果校長只是要提高分數,要排名次,那就不要聯合,聯合了就會覺得那些事情是不務正業的事情。但是如果真正地想要培養人,那就必須要跟生活、生命建立密切的聯系,就要看到這個事情的價值,想辦法尋找到聯合的那個點。當然,聯合不是依靠,不是求人家,是用我們的價值和資源跟對方的資源進行互利互惠。
記者:在采訪中,有校長聊到,聯合這個事情,有不少不允許。
楊瑞清:不允許的事情,暫時先放一放,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就會允許,不必糾結那些事。如果不是為了博眼球和創造某種效應,我們只是本真地為了孩子的成長,其實我們不需要那么多東西。
我們就找身邊可以聯合的資源。我們起初嘗試村校聯合,跟村里要了幾十畝地,辦實驗農場,栽了一片小樹林,有人給這片小樹林寫了一本書,成了文學名著。后來我們在學校旁邊租了一塊地,請農民種了一千多種荷花,從此,我們的教學開始關注稻田、荷花園、茶園、長江……我們找到了利用身邊無限的教育資源來促進教學的好辦法,也孕育了一種富有吸引力的鄉村教育文化,吸引城市學生。我們從村校聯合拓展到了城鄉聯合,開始接待城市學生來體驗鄉村生活。后來,我們組織的活動受到了外國學生的喜愛,他們回去后大力宣傳,引來了更多的人到訪,我們開始了國際聯合。1994年—2018年,我們累計接待了40萬城市學生體驗鄉村生活,100多個國家1萬多名境外師生來這里學習中國文化。我們還實施了國僑辦的“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項目、國家漢辦的“孔子課堂”和“海外漢語教師研修”項目,連續舉辦了十四屆“行知教育三國論壇”項目。聯合就這樣一點點放大了。
記者: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動教育,引起大家極大關注。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您看來,鄉村學校如何創造性地開展好勞動教育?
楊瑞清:我覺得一定要利用這個難得的好機會,彰顯出鄉村學校的優勢。開展好勞動教育要注意幾個方面:一是不能把孩子當作勞動力,要從教育的角度去開展勞動;二是不能單獨作為一門課程,不能滿足于開個一兩節勞動課;三是要讓孩子感到快樂;四是要安全,讓每個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讓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技能,讓自己過得更開心,對社會作出更加有益的貢獻。
記者: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