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漢濱:讓每一個孩子共享“陽光”
作者:汪金波
發布時間:2018-12-13 16:22:12 來源:漢濱區教體局
實施“名校+新校”“名校+弱校”,構建“城鄉教育共同體”;推進市區一體化,緩解“上學難”;構建“三個精準”、“四個提升”、“五項舉措”的精準扶貧模式,不讓一名家庭貧困兒童失學;開辟“四類”學生(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殘疾兒童少年、拆遷群眾子女、家庭貧困學生)入學綠色通道,讓入學機會實現平等……近年來,漢濱區始終堅持走教育優先發展之路,以更大決心保證教育投入,更大力度改善辦學條件,更大幅度提升教育質量,更大程度促進教育公平,強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走出了一條“優教優學”的發展新路,讓城鄉每一個孩子共沐公平陽光。
保障優先 讓學校“美”起來
“沒想到江北高中教學環境這么美,教室里的所有東西都是新的,感覺非常開心。”9月1日,考入漢濱區江北高級中學高中一年級的李華榮同學高興地說。當日,江北高級中學新建綜合樓正式投入使用,全校新招的1000余師生在開學日正式遷入新教學樓上課。
江北高級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的江北片區,隨著江北片區發展步伐的加快,在該校上學的學生人數驟然加大,學校無法滿足教學需要。2017年初,區委、區政府果斷實施江北高級中學改擴建工程。經過一年的建設,投入近2000萬的新建綜合教學樓已建成。新增綜合樓包括教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等,有效解決了學生人數增多而教學資源不足問題。
江北高中的變化只是漢濱區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均衡發展,政策先行,投入開道。漢濱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制訂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保障措施,明確規定了各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在確保區級財政投入連續增長的基礎上,督促各相關單位加大投入力度。近年來,漢濱區不斷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在校舍建設和內部設施建設上下大功夫。自2013年以來,累計投入23.24億元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實施了248個義務教育項目工程。通過實施市區一體化城區教育資源整合,遷建、新建、改擴建城區義務教育學校147所,新增學位14200個,有效緩解了主城區適齡兒童少年“上學難”問題,起始年級超大班額問題基本解決,教育扶貧工作推行“十個一”,全區149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24581名全部入學,無輟學。
漢濱區還堅持市區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按照“高中城區化、初中區域化、小學(幼兒園)集鎮化(社區化)”的原則,2017年成功整合漢濱高中與興安初中,2018年又著力推進江北高中與關廟中學整合工作,設立江北高中東校區,并同步整合關廟、早陽、石梯片區的7所初中和1所小學(關廟鎮紅星小學),并于2018年9月1日正式招生開學,開啟了全區農村中小學進一步集中辦學、整合教育資源之路。啟動了高井中學建設工作,進一步解決江南城區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問題。通過反復調研論證,將全區322所中小學優化整合為162所,同時根據山區實際,設立教學點124個,以集中人、財、物力,辦好每所學校和教學點。
內涵提升 讓教師“動”起來
實現教育均衡,僅靠改善辦學條件,建“大樓”還遠遠不夠。在新建的“大樓”里,還需要有優質的教師資源做配套,這樣才能讓農村的孩子也能與城里的孩子一樣,既有“大樓”又有“大師”。多年來,漢濱區堅持專業化發展戰略,把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建設當成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大力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通過開展城鄉教師交流、名師工作室、校際結對幫扶等形式,實現師資配置的城鄉均衡。
為均衡配置教師資源,切實解決教師年齡結構老齡化,骨干教師留不住、新招的年輕教師下不去的問題,漢濱區積極破難縮差,堅持優者從教,教者從優,打響提升農村師資水平的攻堅戰。不斷完善教師補充機制,實施“三名工程”,2014年以來,每年按照不低于編制空額的85%補充學科專業教師,全區中小學招聘教師974人,面向全市為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公開選調骨干教師145人,交流輪崗教師校長1638名,其中優秀教師和骨干教師交流輪崗比例達到42.7%。有效解決了教師總量不足和學科不配套的矛盾。同時,凡是涉及教師福利待遇的政策總是優先予以落實,確保教師安心樂教。全區城區和農村學校設立高中、初中、小學和一貫制大學區62個,建立區、鎮、校三級教研網絡,推進校本研修和聯片教研工作。2013年以來,全區完成區級以上教研課題843個,全區共培養、省市區級教學能手1220人,學科帶頭人150人,教學名師64人,共建立了45個省市級名師工作室、坊、站,三級三類骨干隊伍體系基本建成。
如果說“城鄉教師互動工程”縮小了城鄉教師綜合能力的差距,“名師工作室”縮小了城鄉教師的專業差距,那么,校際間的“結對幫扶”則快速提升了薄弱校的師資水平和管理能力。近年來,漢濱區積極開展了校際結對幫扶活動,統籌安排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互結對子,重點在學校管理、教學教研、教學設備上進行幫扶。城區學校對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給予全面的指導和幫助,雙方學校通過互派學校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送教下鄉、組織研討、交流信息等多種形式,共同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2017年,全區共培訓干部476人次,培訓教師5785人次,評選表彰區級教學能手150名、市級教學能手31名、省級教學能手16 名。組織了7場涉及585人次的名師送培送教活動,招聘教師171名,面向全市為城區中小學公開選調教師107名,全年安排515名中小學教師進行交流輪崗(支教)。通過辦學思想共享、教學資源共享、發展成果共享,促進學校之間相互學習和共同提高。
特色引領 讓學生“活”起來
“舉手!抬腿!轉身!落腳……”10月16日下午,關廟鎮勞動小學院內熱鬧非凡,在區漢調二黃研究院老師的指導下,小學生們有模有樣地模仿著漢調二黃戲曲人物的特有身段,稚嫩的動作、認真的眼神、十足的韻味贏得現場掌聲陣陣。
勞動小學的這一場景是漢濱區積極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縮影。“讓每一個孩子成為健康的人,讓每一個孩子成為快樂的人,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智慧的人,讓每一個孩子成為品行端正的人”漢濱區教體局局長喻楠這樣強調。全區各中小學校開設了學科類、競賽類、興趣類、特長類課外活動小組。“學校開設了十幾門同學們喜歡的興趣課,鼓勵我們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教育我們全面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我喜歡畫畫,平時功課做完的時候,我就畫畫,以前只能自己把畫好的畫放在畫夾里。現在,我的畫也出現在了學校文藝作品展示墻上……”五里鎮富強九年制學校學生李亞茹如是說。近年來,漢濱區突出辦學特色,著力打造“一校一品”。各學校把特色教育的開設,作為教育改革和實踐的重要內容,結合辦學特色和文化特色,編撰校本教材,開展特色活動;創新學生社團活動,豐富活躍校園活動文化,在質量、德育、文化、環境、舞蹈、書畫、體育、棋類等特長項目上,著力培養特長學生,創建項目特色學校,國學教育、藝術教育、科普教育、書香校園、安全教育等特色教育在各校全面鋪開,深化“一校一品”,促進學校優質、特色發展,打造漢濱教育品牌。
特色校園建設為素質教育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如今,在漢濱區,像五里鎮富強九年制學校一樣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學校已達50余個,漢濱高中的儒家文化,勞動小學的漢調二黃文化,培新小學的漢水文化,關廟中學的感恩文化,雙龍小學的山水文化,果園小學的禮儀文化,江南小學的書法文化,民主九年制學校的民俗文化,五里中學和恒口小學的國學文化,大竹園鎮初中的儒家文化,濱江學校的江河文化等文化景觀,均在“唯一”和“個性”上做足了文章。一批批特色鮮明、主題明確、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精彩紛呈。
“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校園文化已成為漢濱區中小學校的亮點和名片。目前,全區共創建省級實施素質教育優秀學校12所,省級文明校園5所,省級平安校園2所、市級15所、區級23所、省級防震減災示范學校3所、市級安全文化示范學校11所、市級毒品預防示范學校3所。 已形成“一校一品”的校園文化特色,學生養成教育初見成效、“新教育”六大行動已經在漢濱區開花結果。
傾力關愛 共享教育大“蛋糕”
漢濱區大河中學初三貧困學生李書林,不忍心讓60多歲的爺爺一人支撐他和弟弟的生活、學習費用,選擇放棄學業外出打工。漢濱區教育體育局通過信息系統掌握其情況后,立即組織鎮、村、組干部和學校老師多次上門做勸返工作,并想方設法解決其學費等難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李書林已重返校園。
均衡義務教育發展,確保教育公平,不僅僅是為每個孩子提供優質的受教育機會,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這個機會。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漢濱區十分重視貧困家庭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建立和完善貧困學生救助機制和體系,大力實施教育精準扶貧工程。通過探索實施“三個精準”“四個提升”“五項舉措”教育扶貧“345”模式,讓生活在漢濱區這一片藍天下,不論城鄉,也不論本土還是外來務工的子女,都能享受到均等的教育機會。
為了讓每位貧困地區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漢濱區采取全面提升基礎教育辦學水平、師資隊伍水平、職業教育辦學水平、信息化建設水平等舉措,先后實施薄弱學校改造以及標準化學校、學前教育、農村寄宿制學校等建設項目132個,完成投資3億元,在全區29個鎮(辦)累計建成公辦幼兒園75所,建成省級標準化高中6所、寄宿制學校45所。健全區級統籌教師補充機制,該區將邊遠學校教師招聘全部納入特崗計劃,累計為邊遠貧困村學校招聘特崗教師1183人。落實鄉村教師差別化生活補助,該區為335所農村中小學、幼兒園5792名教師發放“階梯式”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培養了一批“進得來,留得下,教得好”的本土化教師。
同時,該區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訂單培養,開辦多個精品專業,傾力支持貧困學生就業致富;優先支持貧困村學校實現教學手段信息化,通過“三通兩平臺”,進一步加強教學資源整合,用信息化教育彌合城鄉間教育發展不均衡,讓貧困學生在家門口的學校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據統計,近三年共投資6.21億添置圖書192.06萬冊、教師學生電腦14415臺、理化生科學勞技音美等大批教學儀器設備、新建25個錄播室等,31所學校按照標準更換6030套破舊課桌凳,徹底改善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義務教育有保障,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必須完成的底線任務。2017年以來,為確保實現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的目標,漢濱區從“幫扶誰、誰來幫、怎么幫”入手,以“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資助”的“三個精準”為切入點,對貧困學生這一義務教育“控輟保學”的重點對象,實行靶向施策。漢濱區依據扶貧部門建檔立卡戶數據,組織學校“逐村、逐戶、逐生”開展摸排核對,建立精準信息庫,實行網絡化動態管理,確保扶貧路上不落下一個貧困學生。在對貧困學生的幫扶中,該區對建檔立卡戶學生采取“師生結對”,建立幫扶關愛工作臺賬,將貧困學生扶學扶貧任務一一落實到全區8208名教師肩上。同時,嚴格落實“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逐級夯實區長、教育體育局局長、鎮長、“村主任”、校長、“師長”、家長責任,將責任落實到校、到村、到戶、到人,使“控輟保學”實現“無縫對接”。2017年,漢濱區共發放教育資助資金3350萬元,資助學前、義務教育、高(職)中學段貧困學生4萬多人次,實現了所有貧困學生精準資助全覆蓋。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回顧漢濱區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探索之路,漢濱區政府區長范傳斌感慨地說:“推進教育均衡沒有止境,漢濱區將按照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總要求,繼續努力辦好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內的各類教育事業,讓教育成為漢濱區的亮麗名片,讓人民共享學有優教的發展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