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差異決定課堂教學應立足于每位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差異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每位學生在已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

差異教學是在課堂教學中立足于學生個性的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以促進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很多差異,其中帶入課堂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學習情感差異、已有知識技能和理解水平差異及認知風格差異。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這些差異的存在,并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讓每一位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歷程中學好數學,避免兩極分化。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偏好。對于相同的學習內容,差異因素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上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知識準備、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需根據所教學生的差異特點進行差異化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1.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

學生由于知識經驗不同,思維方式不一,表現出的學習方式也不同。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學數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發展。如,在小學四年級數學“優化問題——烙餅”的教學中,由于四年級學生的思維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期,部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他們會選擇用畫圖的方式形象直觀地解決最短時間烙3張餅的問題,而抽象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能直接通過思考計算出結果,甚至能自己發現烙奇數張餅與烙3張餅的關系。對此,教師應對學生的每種學習方式都給予肯定,并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

2.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并給予評價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不同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會有不同的思維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每位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給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機會,并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久而久之,無論哪一類學生都愿意主動思考,形成數學學習的獨特思維方式。

如,在探究小數比較大小的教學中,依據學生知識經驗差異,在新課講解前,我提供了如下問題情境:王浩同學的身高是1.48m,小雨同學的身高是1.5m。問:哪位同學高?1.48和1.5哪個數大?由于知識經驗不同,學生想到了多種比較方式。

生A:讓王浩和小雨站在一起,比較一下兩人的身高,就可以知道哪個更高、哪個數大了。

師:你很聰明,比較方式也很實際。

生B:通過單位換算把小數轉換成整數,那王浩的身高就是148cm,小雨的身高是150cm,從而轉化成整數比較大小,兩個數的大小就顯而易見了。

師:這種方法非常棒,能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生C:1.48是148個0.01,1.5是150個0.01,148個0.01比150個0.01小,所以1.48<1.5。

生D:用畫數線圖的方式解決,數線圖上右邊的數始終比左邊的數大。

……

無論用什么方法,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儲備豐富的經驗。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可以讓每位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