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以載道,樂德統一 ——淺談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作者:于音童
發布時間:2018-12-12 14:36: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曾說過:“音樂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來。”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就是以音樂藝術為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音樂能帶給我們感動,那是久違了的感動,是真誠的情感碰撞、美好的心靈洗禮。把音樂的美育功能與品德課的德育功能有效結合起來,既可以傳授知識、滲透德育,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情趣,讓學生在優美音樂的伴隨下消除課堂困惑與疲倦,寓教于樂,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那么,怎樣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呢?
一、有效提問,導入新課
有效導入是音樂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導入方式新穎、有吸引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進行品德滲透同樣也是如此。如在聆聽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時,筆者提出問題:“這段視頻場景是在哪里?”然后點擊播放展現北京雄偉建筑風光的視頻,隨著鏡頭對準長安街,在背景音樂《我愛北京天安門》的烘托下,天安門映入學生的眼簾。低年級的學生很自然地隨著音樂晃動身體,甚至有的學生興奮地站起來喊著:“毛主席,天安門……”這時,筆者順勢就請這名學生介紹他眼中的北京。接著,筆者進行小結:“北京是祖國的首都,毛主席為我們帶來了美好的生活,我們要像愛媽媽那樣愛自己的祖國、愛偉大的毛主席。”可能一年級的小學生對祖國、對毛主席的理解只是表層意義上的,但這段視頻、這番對話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種在了他們的心中,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這粒種子會在不經意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認真學唱,體會感情
著名的教育家達爾克羅茲這樣說過:“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一種情感的過程。”品德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教育,以情感人、以德育人。音樂課要求學生有效學唱、聽賞歌曲,在演唱、聆聽歌曲時感受愛國之情、手足之情、師生之情、敬仰之情等。 在低年級教材中,有很多簡短但教育意義深遠的歌曲,如有關熱愛勞動的歌曲《勞動最光榮》《粉刷匠》《洗手絹》《釘扣子》等,有向往長大以后也成為解放軍的歌曲《學做解放軍》《小海軍》等。在教唱《粉刷匠》這首歌曲時,筆者做出勞動的樣子,邊唱邊表演,孩子們很快加入“勞動”的隊伍中,學會歌曲的同時,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在勞動中收獲喜悅。在學唱《小海軍》時,男孩子們特別神氣,仿佛自己已經是一名保衛祖國的海軍戰士了,小手緊握鋼槍,為祖國放哨站崗,在“轟、轟、轟”的節奏中,熱情高漲。他們在音樂的感染下,唱出了力度,唱出了精神,唱出了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小學生年齡小,喜玩好動,善良單純,好奇心、好勝心強,我們要抓住他們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狀態,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設計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音樂活動,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用他們喜愛的方式進行互動,讓他們在平等、寬松的環境中盡享音樂帶來的美好與快樂。例如,在教學生認識七個音級和唱名時,我們可以結合“柯爾文手勢”,讓學生直觀地“看見”七個音級,感知音高變化,并幫助學生唱準音符。又如,奧爾夫教學法中的聲勢活動,用跺腳、拍腿、拍手、捻指等最簡單的身體動作發出各種有節奏的聲音,就可以用在節奏訓練教學中。
三、組織游戲,培養樂感
把音樂與游戲結合起來,開展游戲教學,是培養學生樂感的一條有效途徑。音樂課上的拍手、跺腳游戲等,都能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樂理知識。在教唱歌曲《假如幸福的話拍拍手吧》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掌握附點八分節奏,課前可以一邊拍手一邊用附點八分節奏詢問學生,并要求學生一邊拍手一邊用同樣的節奏回答。通過幾次練習,在學生對附點八分節奏有所感受后,我便加大了難度。學生很快便在愉悅的氛圍中學會了,這樣的學習是最有效的。
總而言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猶如“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筆者將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鉆研教材,總結經驗, 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立志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鎮東坎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