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圖文并茂、充滿情趣,深得兒童的喜愛。近年來,許多兒童文學作家和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專家已經意識到繪本閱讀在兒童精神生命成長過程中的作用,致力于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推廣繪本閱讀。繪本閱讀,能夠啟迪兒童的認知,潤澤兒童的生命。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有效融入繪本閱讀呢?

一、圖文結合,啟迪兒童認知

由于兒童年齡較小,其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依賴于感性體驗。在繪本教學中,教師要運用繪本圖文并茂的特色,啟迪兒童認知。繪本中生動的故事能彌補兒童生活體驗的不足。因童趣的表達、豐富的內涵、特色的結構、節奏的敘事,繪本不僅可以作為閱讀課程內容,而且還能被開發成多樣的讀寫課程。

比如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中的每一頁都有富有想象力的插圖。教學中,不要讓兒童急著翻頁,可以讓他們先猜猜爺爺會把背心改成什么。讓兒童預測繪本內容,能夠有效發展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同時,教師要引導兒童仔細觀察在爺爺的巧手下舊毯子是怎樣漸漸變成外套、背心、領帶、手帕和紐扣的,在圖文互釋中認識“由舊變新”的秘密,從中體會爺爺對小約瑟的愛,這是作為閱讀課程的教學。作為讀寫課程,教師還可以啟發孩子聯系生活,談談自己的爺爺有哪些本領。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將繪本作為“簡單讀物”用于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還應引導兒童與繪本、與同伴積極對話,發展他們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幫助他們建構認識基礎,培育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自主建構,點化兒童心靈

繪本符合低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能夠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許多孩子面對長篇文字,往往容易產生恐懼、排斥心理,因此,他們很難從頭到尾認認真真讀完一本書。這是因為兒童的認知是感性的,他們更依賴于視覺,喜歡書中的圖畫。在欣賞一幅幅圖畫時,他們能夠結合圖文理解故事的內容。為此,教師應該帶領兒童對繪本進行圖文結合的整體闡釋、解讀,也可以提出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包括細節性、理解性、分析性的問題,培育兒童的閱讀素養。

比如,繪本《逃家小兔》講的是可愛的小兔子告訴媽媽自己想變成小鱒魚、大石頭、小花、小鳥、小帆船等離開家,不讓媽媽捉到。聰明睿智的媽媽則告訴小兔,它會變成捕魚人、爬山的人、園丁、樹、風等,捉到小兔。于是,兔媽媽和小兔為我們上演了一場語言捉迷藏游戲。對話以“如果你變成……我就變成……”的句式貫穿整個故事,詩意盎然,極富韻味。在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兒童進行想象,小兔還會變成什么?媽媽會變成什么?啟發他們思考:小兔是真的想離家出走嗎?讓兒童充分品讀故事,領悟其中的母愛意蘊,深刻認識到:無論小兔變成什么,兔媽媽都會千方百計地、不顧一切地找到它,這其實是一個關于“母愛”的游戲。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一名兒童扮演小兔,另一名兒童扮演媽媽,仿照繪本,進行“追”與“逃”的語言游戲。在“一追一逃”中,兒童的思維被激活,智慧得到彰顯。

三、模態協同,潤澤兒童生命

所謂“模態”,是指兒童在繪本閱讀中所運用到的語言、圖像、顏色和音樂等。在繪本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模態之間是互動的。比如視頻,不僅能夠向兒童展示精美的畫面,同時也能提供地道的語言。多模態協同,能夠激活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從而起到加深閱讀印象、增進閱讀理解的目的。

比如,我第一次執教《愛心樹》時,只是用語言和兒童交流,他們的閱讀體驗比較膚淺,沒有認識到這是一則關于“索取”與“付出”的寓言。第二次,我進行了一個人的“同課異構”,首先將教室布置了一下,創設一種閱讀的氛圍。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配樂朗讀。這一次,他們很投入,課后有許多感想。顯然,通過教師的配樂朗讀和大幅圖畫的渲染,學生不僅關注大樹對男孩無私的愛,更產生了蒙眬的道德認知,即大樹的愛與小男孩的行為之間的不平衡。有孩子眼淚汪汪地說,大樹一輩子都在幫小男孩,直到什么都沒有了還在幫;有孩子說,自己喜歡大樹,不喜歡小男孩;有孩子說,喜歡男孩小時候的樣子,因為小時候男孩陪著大樹……多模態的繪本閱讀,豐富了兒童的生命體驗。在繪本閱讀中,兒童深刻感受、體驗到“愛”與“被愛”、“付出”與“索取”、“施”與“受”等深刻的哲理。

有人說:“一本真正優秀的圖畫書都有深處的味道、遠處的目標和高處的閃耀。”繪本能將優秀的文學、藝術和思想帶給兒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和兒童共度繪本閱讀時光,啟迪兒童認知,潤澤兒童生命。讓繪本閱讀成為兒童的一次精神探險,成為兒童的一段生命旅程吧!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安縣丹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