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寬泛,側重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下,親身經歷、深切體驗,從生活和所處的周圍社會中獲得書本以外的知識和能力。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標準強調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周圍豐富的社會和自然資源,體現出課程的地方特色。因此,教師要遵循小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充分挖掘鄉土資源,通過讓學生賞家鄉自然風光、品家鄉人文風俗、言家鄉特色物產等途徑,提高學生參與綜合實踐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增強對鄉土的認同感,進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發展。

一、賞自然風光,培養學生審美興趣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以活動為主,通過活動讓學生親近并探究自然,增進對自然的認識,并逐漸使學生養成愛護自然的意識。每個地區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山川、水、石、氣候、海洋資源等,這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展開創造有利條件,是綜合實踐活動取之不盡的資源,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教師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鄉土資源的特色,選擇恰當活動主題,使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實現對學生審美興趣的培養。

大自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最初環境,是培養學生情感的最好基地。比如,有的地區靠近大海,小學生天性愛玩,教師綜合考慮多元因素,充分挖掘大海資源,組織學生進行直觀體驗,進行大海之旅的實踐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去海邊,由于學生年齡比較小,需要考慮一定的安全因素。因此,這次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發揮家長的作用,讓家長一起參與,不僅可以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而且可以使學生更輕松、更安全地接近自然。學生通過創造性實踐活動,領略到家鄉的風景美,極大激發了學生對大海的探索興趣,從而讓學生得到更好發展。

二、品人文風俗,提升學生文化底蘊

鄉土資源中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許多的人文風俗也是可以利用的資源,人文風俗是指每個地區相比其他地域獨有或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風俗、歷史等。小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即使生活在家鄉,對家鄉的人文風俗了解的也不多,教師利用鄉土豐厚的人文風俗,選擇合適的活動主題,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感知家鄉的文化習俗。這樣在不斷的體驗、學習中,學生文化底蘊得到不斷提升的同時增加其對家鄉的崇敬之情。比如,我國很多地方都會過端午節,但是各地習俗不同,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組織一次“話說端午節”的活動,讓學生詢問長輩或者查找資料,通過圖片集或者手抄報等形式展示端午節風俗習慣,學生完成之后,對家鄉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有一個完整感知,同時認識了屈原這一偉大的愛國詩人。隨后,教師拓展這次實踐活動,讓學生搜集資料,用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家鄉的歷史名人,可以是思想家、書法家、文學家等,為每一個名人撰寫一個名片。

學生在搜集家鄉歷史名人的過程中,這些歷史名人偉大的經歷、感人的故事深深影響著學生,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具有積極作用。

三、言特色物產,深化學生鄉土情懷

每個地區的特色物產是一個地區的名片,為搞活綜合實踐活動,深化學生鄉土情懷,使學生感知當地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對家鄉產生持續的自豪感。教師引領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物產,通過讓學生調查走訪、搜集資料、動手制作等活動,創造性地開展活動,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鍛煉,領略獨特的家鄉韻味。

家鄉特色的物產既有美食也有工藝品,了解家鄉特色物產不僅可以讓學生懂得家鄉人民的辛勤創造,也可以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比如,有的地方風箏比較著名,每年都要舉辦風箏節,在當地的影響比較大。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時機,組織學生了解家鄉的風箏,先讓學生搜集資料,介紹風箏的來源,風箏的制作過程,然后帶領學生參觀當地風箏展覽館,讓學生觀賞多種多樣的風箏。當地有許多做風箏的藝術家,教師也可結合實際組織學生去風箏藝人的家里,親自采訪藝人,觀看一只風箏的制作過程,真實感受風箏的成型。調查、采訪之后,教師準備好材料,帶領學生一起動手制作簡單的風箏,制作完成之后,讓學生去操場放飛,體驗這一傳統的鄉土民間藝術。

這次實踐活動,學生的體驗異常豐富,搜集資料、參觀展覽館、拜訪民間藝人、親自制作等,不僅使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得到歷練,而且對家鄉特色有更深的認知,對家鄉的認同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鄉土資源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注入新鮮血液,教師依托鄉土資源,引導學生對家鄉的自然風光、人文風俗和特色物產等展開探索、研究。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溝通表達、創新等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深切地體驗和感受生活。這使學生更加親近鄉土資源,自覺地接受鄉土文化的熏陶,從而激發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而達成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湖濱新區曉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