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科學“神秘星空”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
作者:安舉美
發布時間:2018-12-12 14:25: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神秘星空”是小學科學六年級的一節內容,我們通過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觀察星空,從科學觀察中認識自然,提升科學觀察意識。
一、聯系生活,構建趣味教學目標
星空下,我們充滿遐想,更期待著對天文知識的學習。本節課程目標有四點:一是了解星座,讓學生觀察并認識典型的星座,學會觀察不同星座的特點;二是引入科學探究,以分組方式探析星座特征,查閱資料,構建星座模型;三是突出科學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態度;四是認識星圖軟件,將科學觀察應用到現實中。本節重點是介紹星座,觀察北斗七星的形狀,而難點是星星距離地球存在遠近差別,但卻在視覺上形成平面構圖關系。因此,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從星空知識中讓學生觀察星座,構建初步的天文立體空間概念,為后續課程學習創造條件。
二、細化準備,完善課堂教學過程
課程教學實錄上,需要用到電腦、星圖軟件、投屏軟件及相關課件、記錄表等。我們在課前設置與星空有關的作業,搜集與星空相關的資料。在課堂導入環節,從美麗的星空圖片入手,讓學生仔細觀察星圖照片。然后,導出板書主題:絢麗的星圖下,亮晶晶的星星裝扮著夜空,我們要從觀察星空圖,揭開神秘星空面紗。圍繞課前布置的查閱資料作業,讓學生匯報交流關于星空的知識。從學生的課前準備中,展現星空的基本信息,由此設定本節的教學問題:觀察星空,了解什么是星座?打開電腦,點擊進入星圖軟件,請學生們觀看美麗的星空圖。
本節的教學難點是對星空、星座知識的展現,利用軟件以及投屏功能,可以在屏幕上顯示星座及圖案。生動、直觀的星空圖,調動了學生的觀察熱情,也讓學生能夠從中清晰地了解不同星座的形狀、特點。為了能夠讓學生真實體驗觀察星空圖的效果,我們引入“雙子座”,以動畫演示方式,對“雙子座”進行播放,并展現其構成特點。由此,除了“雙子座”,在星空圖里還有其他星座,如“獵戶座”“大熊座”“獅子座”“仙后座”等。結合不同星座的名稱,從其星座圖譜上,讓學生觀察不同星座的位置,并梳理不同星座的特征。
為了突出星座觀察的真實性,我們設置小組,以分組方式進行觀察并討論,各自小組確立星座,觀察和記錄特征。如“仙后座”,將該星座的星星用線連起來,好像大寫字母W。但對“仙后座”,如何在星圖里快速找到?我們可以利用連線方式來確定。接著,我們來觀察“大熊座”,請同學們觀察并說出其特征。有學生提出,“大熊座”的背部、尾部是“北斗七星”。還有學生提出,“北斗七星”很像一個勺子,尾部三顆星,像是勺柄,背部四顆星像勺身。
結合對上述星座的觀察與分析,我們將典型的星座及其星座特征進行梳理、歸納,并建議學生用磁塊在鐵板上擺放不同的星座結構。剛開始,同學們分組進行擺放,并利用筆構建不同星座的二維模型。如,利用“北斗七星”在鐵板上擺放星圖結構,分別觀察斗柄、斗身,與星空圖中的“北斗七星”進行對照分析,看看有哪些異同?通過仔細對比,學生發現,在“北斗七星”里,有的星星很亮,而有的卻很暗;有的星星大,而有的星星小。這些明暗、大小變化,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學生回答,明暗與星星自身的發光程度有關;也有學生認為,大小與我們觀察距離的遠近位置有關。這些不同的回答,到底誰是對的?請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接著,我們打開星圖軟件,將鼠標放到“北斗七星”中的每一顆星星上,在旁邊顯示出這顆星星距離地球的距離是多少光年。讓學生將查閱的結果與看星圖軟件得到的光年數值記錄下來,然后再分析這些距離我們不一樣的星星,哪顆是最近的,哪顆是最遠的。由此,我們通過對“北斗七星”的距離分析,借助星圖軟件,讓學生重新構建三維星空模型,將距離納入其中,看似在一個平面的星空圖,事實上這些星星并非在一個平面。原來,每一顆星星都距離我們地球有其相應的距離值,通過遠和近概念的滲透,讓學生明白星空的立體空間。
最后,我們引入“仙后座”,利用同樣的觀察方法,來分析每顆星星的距離,并通過分組方式來構建三維星座模型,從中學會舉一反三,加深學生對星座及其空間模型的深刻認識。
科學課堂上,通過觀察來認識科學知識,讓學生從分組討論、動手操作中對比和分析,增進對科學的認知;讓學生從觀察中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觀察意識;從拓展延伸中突出學以致用,從而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山東省滕州市第四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