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音樂知識與審美體驗相結合——《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課例探索
作者:唐 萌
發布時間:2018-12-12 15:19: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初中音樂新課標要求:課堂首先要以審美體驗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為動力。《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這部作品就將知識、審美、興趣結合在一起。《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運用小提琴多元化的音色特點,借鑒我國傳統戲曲越劇的旋律特點來講述中國古代民間愛情故事。這部作品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有非常廣泛的流傳度,是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完美結合的典范,以《梁祝》為素材進行審美體驗和興趣培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曲式結構與情節審美相結合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采用的是奏鳴曲式結構,這部作品篇幅較長,采用讓學生直接聆聽的方式難度太大,他們不可能聽出具體的樂段,而且時間太長,他們也做不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是我嘗試以下教學方式:一開始就用PPT展示出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其中呈示部必須有兩個對比的主題:小提琴主旋律、大提琴旋律,展開部是戲劇沖突,再現部是呈示部的再現,這種對比——發展——統一的結構布局,適合于表現復雜的戲劇性內容。然后告訴學生三個部分又分為八個樂段,呈示部:引子、草橋結拜、同窗三載、長亭惜別。展開部:英臺抗婚、樓臺會、哭靈。再現部:化蝶。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框架結構,然后通過每一個樂段的聆聽,讓學生講述各樂段發生了什么故事,最后通過故事情節加深曲式結構的印象,用奏鳴曲式表現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故事發展,了解奏鳴曲式的特點及應用范圍,通過故事性審美來接受奏鳴曲式結構這一概念。
二、樂器特點與音色審美相結合
作為協奏曲,這部作品樂器種類眾多。從引子入手,仔細聆聽引子片段后,教師質疑學生:在聆聽過程中,你都聽到了哪些樂器?首先學生會回答聽出了長笛。第二樂句一開始引導學生這是哪一類樂器?學生回答:單簧管。老師引導:是同類型的雙簧管。接下來學生會聽出較熟悉的小提琴。這樣第一樂段結束的時候學生就聽出來了長笛、雙簧管、小提琴。教師再次質疑:通過聆聽第一樂段大家可以感受到什么樣的場景?學生回答出春暖花開、鳥語花香的場景。第三次質疑:如何感受到的呢?學生回答因為長笛的聲音好像鳥叫的聲音,憑感覺判斷的。通過這些聽覺練習,學生開始會對樂器的音色進行感知、辨析和判斷。
第二樂段草橋結拜,在聆聽的時候,我將第二樂段分成三個小樂段,讓學生首先聆聽前兩個樂段,第一樂段主奏樂器是什么?第二樂段主奏樂器是什么?學生分別聆聽出第一樂段主奏樂器是小提琴,第二樂段主奏樂器是大提琴。再次啟發學生這首作品名叫《梁祝》,顧名思義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那么大提琴和小提琴分別代表哪個人物?學生一致認為小提琴代表祝英臺,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確定了主線人物的音色特點。
三、旋律特點與人物審美相結合
有了音色審美作為鋪墊,小提琴代表祝英臺,大提琴代表梁山伯,那么在第二樂段和第三樂段,學生完整傾聽之后,講述第二樂段人物關系發生了哪些變化。第一樂段主要是小提琴的旋律,第二樂段開始是大提琴的旋律,后半段加入了小提琴的旋律,第三樂段大提琴與小提琴交替出現。學生聽完之后總結說三個樂段就好像梁山伯與祝英臺相識、相知、結拜,所以我們將第二樂段命名為草橋結拜。我將第六樂段英臺抗婚分成兩個部分讓學生分別聆聽,聽旋律表現出什么樣的情緒特點,聽出了哪種樂器,代表了哪個人物?這個時候因為音色比較厚重學生不太容易分辨具體樂器,老師提示是大號,代表哪個人物?學生說出是馬文才的父親,其實也反映出封建思想對美好愛情的阻礙。從旋律的變化分別給兩個樂段命名逼婚、抗婚,最后學生為第六樂段命名英臺抗婚。
四、主題特點與傳統戲劇審美相結合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曲作者何占豪先生在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之前是紹興文工團的一名演員,《梁祝》作為越劇的經典劇目幾乎是場場爆滿,年幼的何占豪也深深受到感染。樂曲一開始就采用了越劇中《梁祝》的過門音樂,越劇《梁祝》的主旋律任何演員只要唱到這一段,都會博得臺下陣陣掌聲,于是他將越劇《梁祝》中化蝶的主旋律作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主題進行創作。將戲劇性、抒情性、民族性相融合,體現出何占豪先生民族音樂現代化、外來形式民族化的創作特點。
曾有學者這樣評價《梁祝》:哪里有中國人,哪里就有《梁祝》,《梁祝》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小提琴作品,通過曲式結構,樂器的音色特點,作品的旋律特點,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體會這部作品的音色美、旋律美、人物美。讓學生能夠了解、喜愛《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這部作品,喜愛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和戲曲底蘊的小提琴作品。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中太白校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