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示錯教學的三種方法
作者:沈凱華
發布時間:2018-12-11 14:45: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任何學科的學習中,都會遇到很多問題,出現錯誤也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要積極改正錯誤,汲取經驗教訓,找到正確的方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通常都需要先示范,而示錯是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教學手段。教師正確的示范能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知識,而示錯則是從另一個角度推翻原有的認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一、以教師為主體的啟發式示錯
教師在課堂上有時候會出現一些錯誤,這是正常的,而小學生特別喜歡挑老師的錯,喜歡看老師的笑話,這就給老師主動犯錯示錯提供了機會。教師有意示錯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出錯的地方也是學生容易忽略或容易犯錯的地方,這種示錯是有目的的,通過錯誤引發學生自主思考,讓他們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
例如,在上低年級泥工課時,教師會首先示范如何捏泥人,在連接小人的頭、手臂和身體的時候,采用按捏的方法,沒連接完,小泥人的頭就掉下來了,學生看到了都哄堂大笑,等著看老師是如何解決的。其實教師是故意用一種錯誤的方法來告訴學生不能這樣做。果然在看了老師的示范之后,學生自己摸索,沒有犯和老師同樣的錯誤。教師請一部分學生提出他們的解決辦法,并當堂演示,這樣的課堂示錯、當堂糾錯讓學生對本堂課有了更深的印象,課堂的意義也不僅僅在于教會了學生捏泥人,也讓學生學會了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又如,在學習蘇教版四年級“對比的藝術”一課中,學生對構圖中的疏密線條把握缺少一定的認知,理解運用有一定的困難,很難感受到繪畫中線條的疏密不同所帶來的不同的藝術效果。此時教師就以畫家齊白石的《牧牛圖》為范圖,這幅畫是由一頭牛和幾縷柳絲組成的,教師利用繪畫工具把這些柳枝加多,使柳枝占據了畫的大部分,制作出了一幅假畫,再利用鑒寶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鑒別這幅畫的真偽,學生通過柳枝的疏密對比發現了“疏密相間,疏可馳馬,密不通風”的畫面效果,從中感受到了中國畫中留白所蘊含的藝術道理。通過示錯對比,學生感受到了中國畫的博大精深,欣賞到了疏密不同所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也不同。有些學生認為柳條密的那一幅畫也沒有錯,此時教師應該告訴大家,這也是一種藝術形式,每個人想要呈現的藝術效果不同,所運用的藝術手法也會有所不同。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示錯
現在的教學活動,都秉承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小學美術課也是一樣。學生繪畫所呈現出來的效果,他們的繪畫內容,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分不開,對生活的體驗與把握就是學生繪畫的靈感。所以美術課堂中的示錯也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學生的親身體驗,主要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靜態的示錯。教師在看完學生的作品后,找出他們在繪畫過程中的錯誤,在課堂上匿名向大家展示,讓大家共同糾錯、改錯,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繪畫水平。如在學習色彩、構圖、線條等一些美術專業技能時,教師就要不斷糾錯,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方法。
第二種是動態的示錯,讓學生現場示范。相比于老師的示錯,學生的示錯更容易使大家產生共鳴。如在學習“剪紙”時,老師已經示范過錯誤的方法,把紙剪得一團糟,然后加以糾正。但在實踐操作中,仍有學生做不好。這時老師就可以找一個學生,讓他示范一遍錯誤的剪紙方法,讓全班同學共同找出錯誤,再次引起大家的注意,就可以減少犯類似錯誤的機率。
三、以小組為主體的探究式示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推崇學生自主學習、小組探究學習。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美術教學中發揮小組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學習冷色調與暖色調對繪畫產生的不同效果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討論哪些顏色是冷色調的,有什么樣的視覺效果,哪些顏色是暖色調的,有什么樣的視覺效果。單向判斷一種色彩的冷暖帶有片面性,此時可以讓大家分小組討論,一半的小組討論冷色調,另一半則討論暖色調,在小組探究中發現藝術的美。又如,在“畫觸覺”時,一個人的感知是有限的,而群體的力量是無限的,大家集思廣益,就會有很多的結果,當小組中的某一位成員出現了錯誤時,大家可以幫助該成員找出錯因并及時糾正。
總之,示錯是現代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應該有意示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學生的示錯帶有必然性,教師也應該帶領大家找出錯因,及時糾正,通過示錯提高小學美術課堂的高效性。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臨江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