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毙W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知識的認識、思維方法的獲得和數學思維品質的發展很難從教師的講授中獲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通過學生看、聽,還要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達到學習知識、發展數學思維的目標。

一、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以平等的語氣與學生進行交流,激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創造一種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動手操作論證。

例如,在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認識”時,我給出分子小于或等于分母的圖形,讓學生用涂色表示分數后,質疑5/4可以用圖形表示嗎?學生都說不行,并且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我告訴學生行,并讓學生在我事先準備好的圓上涂色表示5/4,學生帶著好奇和愉悅的心情找到5/4后,紛紛進行匯報展示。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理解分子大于分母的假分數的意義,突破認識的難點。

二、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引導學生掌握操作方法

讓學生動手操作時,教師不能無目的地放手讓學生去實踐,應有計劃地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踐操作中總結出數學概念和結論。

1.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

(1)在動手操作前,讓學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對象是什么和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2)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給出必要的操作步驟指導并指明注意事項。

(4)指導從具體操作中分析、比較、概括出結論,并用數學語言描述出來。

2.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在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時,教師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效率只要求學生按演示步驟去模仿,而要激勵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造性操作。

3.引導學生從具體實踐活動中得出數學結論

例如,教學“植樹問題”時,在全長100米的小路種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后,我說:“你們畫一條10厘米長的線段,每隔2厘米種一棵樹,看一共需要多少棵樹?15厘米長的線段每隔3厘米種一棵呢?20厘米長的線段,每隔4厘米種一棵呢?”通過三次線段圖模擬操作后提出問題:你發現總長度、間距與總棵數之間有什么規律?并舉例驗證。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得到的知識是深刻的,學生的探索歸納能力同時也得到了發展。

三、精心設計操作環節

對學生進行操作能力的培養應該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絕不可固定在一個范圍、一種形式之中,根據本人的教學實際,舉例如下:

1.把教學中的一些學具交給學生制作

如: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切出幾個1立方厘米的蘿卜丁,做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形等。小學課本中的好多圖形認識課的學具都可以放手讓學生制作,學生在做學具的同時清楚地認識了圖形的特征。

2.把一些數據的調查、課外的觀察安排給學生

如:在學習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系時,布置學生去超市,找出自己感興趣的物品單價進行登記;在學習“自行車里的數學”時,布置學生觀察自行車的前輪和后輪哪個先轉動,前輪轉動一個齒,后輪轉動幾個齒等,這些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3.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必要的操作環節

小學數學課本在編排中有許多的分一分、試一試練習,教師要落實這些活動的編排,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改變活動的載體,不可感覺浪費時間或嫌麻煩而不進行。

如:探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一定要讓學生用學具操作實驗,進行公式的推導。再如:“烙餅”“沏茶”“找次品”等可以設計為模擬實驗,以圓形紙片當餅,寫上名稱的紙條做沏茶的工序,邊模擬烙餅、沏茶邊說自己的做法。

操作能力的培養是為學生學到數學知識而服務的,通過操作獲取的數學知識是深刻的,小學數學教師若能精心組織有效操作活動,那么課堂定會出彩。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鳳縣黃牛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