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觀察方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趙海勇
發布時間:2018-12-10 11:00: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觀察方法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依據觀察到的情況來改變授課節奏進而提升授課效率。但是,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地運用觀察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呢?筆者有一些經驗與大家共享。
一、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初中生上課過程中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干擾,不能集中精力聽課。我們知道,內在學習動力比外在刺激更加持久,因此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他們的課堂表現來吸引其學習的注意力,從而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他們體會到數學之美。
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時,筆者引用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制作拉面的案例。拉面師傅將一根很粗的面條進行兩段捏合后,重復進行拉伸、捏合。進行多少次操作后,能夠得到128根面條?通過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課堂氣氛非?;钴S,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美。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
主動學習遠比被動學習的效果要好。在授課中,教師要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的習慣,使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素養。通過有目的的主動觀察學習,學生能夠進行有意識的學習,理解和掌握數學內在的規律,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作為一名領路人,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使他們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歸納養成觀察的習慣。
在探究“圓的定義”時,筆者要求學生用圓規畫一個圓,并從圓的形成過程歸納出圓的定義。此外,學生還需要寫出圓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三角形、四邊形比較,寫出圓的特性,從集合的角度來歸納得到圓的定義。通過有目的的觀察,學生能夠得到圓的定義,形成類比的數學思維。隨后,筆者為學生播放了車輪的動畫視頻,要求他們討論車輪為何是圓形的,而不是三角形或正方形的。通過應用所學知識,學生可以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形成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三、強化教師的課堂觀察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處處留心觀察,通過分析和反思學生的課堂表現找到授課的問題所在,對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實踐與改進,從而提升講課效果,最終強化自身的課堂觀察能力。在具體觀察中,教師還要做到主次分明,能夠區分知識點難易程度,從而提升課堂觀察的效果。
在講授“特殊角的三角函數”時,筆者要求學生先思考和觀察,寫出30°、45°、60°角的三角函數值,然后再根據上述探索,比較這三個函數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在此過程中,筆者會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反應,引導其找到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能夠找到其中的關系,筆者也可以根據他們的課堂表現來對癥下藥,這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四、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
現代教學中互相交流非常重要,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就成為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教師要與其他同事積極進行交流和溝通,及時聽取他人的意見及建議。此外,還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及專家來學校進行溝通交流。通過交流和溝通,及時改進、完善自身的教學方式,快速豐富自身的經驗,不斷提升課堂觀察能力。
在課堂之外,筆者會與其他教師進行合作,跟他們開展相互聽課的學習活動。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觀察他人的課堂,根據實際情況做好積累和評價,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從而提升課堂觀察能力。筆者還會邀請其他教師來觀摩自己的授課活動,耐心細致地聽取改進意見,通過及時改正來提高觀察能力。
總之,廣大數學教師應當積極運用觀察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榆林子初中
本文為甘肅省 “十三五” 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觀察方法在農村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GS【2017】GHB2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