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幾分懵懂與好奇,我闖進了陶行知老先生的文集世界,不知不覺中我捧書的身子端正起來了,眼神專注起來了,手下的筆再也沒有停止飛舞。我慶幸能夠拜讀先哲智慧凝聚的話語,摘錄那睿智思想書寫的詩行,聆聽歲月深處傳來的悠悠歌吟。一氣讀完,久久回味,在這個心靈交融的世界中,我觸摸到了偉大的力量,收獲了滿懷滿抱的思想陽光,不禁心生感慨:真知何懼歲月稠!

為人之知,是非之心

“公者是,不公者非。增進大眾福利者是,損害大眾福利者非。大眾福利與小集團利益沖突時,擁護大眾福利者是,擁護小集團福利者非;真者是,不真者非;推動時代前進者是,阻礙時代前進者非。”

和所有的知識分子一樣,陶行知頭腦中首先定義的是自己的是非觀,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可愛之處。不論哪個朝代,我們的有識之士總能以一顆赤子之心衡量著處世的價值取向,從孔子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到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而達觀的態度,再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瀟灑……每個沉甸甸的名字后面都有著一顆面對社會、面對國家、面對人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正是這樣千千萬萬有追求、有思想的有識之士,才真正撐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才造就了我們偉大民族永不衰竭的精神圖騰。而陶行知正是這千千萬萬人中的一員,我所理解的他,其實是將“公正為民、真誠為人,追求進步”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將是非的觀念首先刻上了大眾的烙印,將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為大眾謀福利是他精神的核心,也是他為人的根本。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是非觀,才使得他推出了平民教育,有了他“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有了“人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樣為人類、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宣言,他踐行著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他是知行合一的陶行知!

育人之知,科學教育觀

“在二十世紀科學昌明的時代,應當有一個科學的中國。然而科學的中國,誰來負起造就的責任?只有在孩子們中培養出幾個像愛迪生那樣的科學杰出人才,便不難使中國立刻科學化,所以我說要造成科學的中國責任是在小學教師。”

讀陶老的這段文字,我一下子想起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磅礴豪邁的話“少年強則國強”。是啊,孩子維系的是一個民族的未來,孩子的意志品質、精神風貌直接影響的是一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陶行知深知這一點,他大力倡導科學教育觀,呼吁我們中國的父親都學做弗蘭克林的父親,中國的母親都學做愛迪生的母親,呼吁中國的教師不做大書呆子,學生不做小書呆子,提倡每個教師都變成孩子,和孩子一起玩科學游戲,提倡學校要走出去請進來……讀到這一切的時候,我的感覺是震驚,為將近一個世紀以前的陶行知先生敏銳的視角和前瞻的思維而震驚。我更覺得慚愧,相比一個世紀之前的中國教育,我們在硬件設施和辦學氛圍上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可是縱觀我們現今的教育大局,我們的軟件建設改進了多少?對孩子的科學意識的培養進步了幾何?我們的論文著作中經常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可是我們又做到了多少?記得有這樣一幅漫畫,有棱有角的孩子走進了校園,可是經過幾年的學習鍛煉之后,變成了一般模樣的圓球。我們的孩子在教育的熔爐里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自主解決問題的本領。腳步匆忙的現代人,又有誰停下來認真思考教育何去何從?我為自己的無知、無為而羞愧,我知道是那道穿越了歷史時空依然明亮璀璨的目光刺痛了我,是那份為人為師的職責和使命的緊迫感刺痛了我,我相信它必將會刺痛和警醒更多有良知的教育人。

掩卷良久,“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些話仍振聾發聵,我接受了一次無與倫比的心靈洗禮,我感受到了教育的神圣,也懂得了責任的重大。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的前輩已經在路上,我求索的腳步也將風雨兼程。

作者單位 山東省榮成市第二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