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區教研員應以當好伯樂為榮
作者:崔 春
發布時間:2018-12-10 10:06: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好老師的脫穎而出需要相應的機制保障,正如唐代文學家韓愈在《馬說》一文中所言:“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一線學校,有著大批熱愛學習、勤于實踐、敬業奉獻、執著探索,有底蘊、有潛力、有責任、有抱負的好老師。他們植根于教育教學的實踐土壤,默默無聞地把青春年華、智慧汗水無私地奉獻給孩子們。要給這樣的好老師搭臺鋪路,讓他們在更大的舞臺上發光發熱,使命光榮、意義深遠。
縣區級教研室的教研員承擔著指導教學、服務教師的職責,與老師們的教學工作業務往來最多,最容易發現教師隊伍中有發展潛力的“好苗子”和“種子選手”。因此,教研員要把發現和培養優秀教師作為責無旁貸的工作使命,成全他人、成就自己,助力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為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骨干教師隊伍。
那么,教研員如何發現和培養優秀教師呢?一要涵養胸懷。教研員要在實際工作中注重歷練自己的人格修養,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涵養無私奉獻教師專業成長的胸懷,甘“為他人作嫁衣”,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作為一種理念、一種追求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二要練就一雙慧眼。教研員要多閱讀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學習前沿的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相關知識,提高自己的“識人”能力,通過聽課評課、訪談交流、查閱教案,發現有潛力教師的“蛛絲馬跡”,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幫助老師量身打造其成長的路徑和方法。三要學會巧借外力。每位教研員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教研員培養教師要在最大化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的基礎上,學會借助有利于教師成長的方方面面因素,整合各方力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如積極爭取、組織各層次骨干教師、骨干教研員對培養對象進行指導和扶持,給培養對象“出點子”“壓擔子”“搭臺子”“指路子”,幫助培養對象在大量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中盡快成長。對個別年輕有潛力的教師,還要本著對教育事業負責的精神,給他們爭取機會、創造條件,幫助他們掃清成長過程中的障礙。
發現人才、提攜人才、舉薦人才、培養人才,樂當“伯樂”,愛牽“紅線”,勤“為他人作嫁衣裳”,體現的是一位教研員的學識、眼界、格局、擔當、責任、能力。如此才不負“教研員是教師的老師”的美譽,也才能體現教研員的職業價值。 (作者系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教研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