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教師放慢教學腳步,學會耐心等待,給學生預留足夠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點燃學生思維與智慧的火花,推動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于探究時等待,讓學生自主探學、延伸思維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在探究時學會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探究、交流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引領學生積極思索、主動探究、實踐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比如,學習“長方體側面積”時,筆者出示了這樣一個實際應用問題:已知樓房外壁用于流水的鐵皮水管是長方體。如果每節長15分米,橫截面是一個長方形,長1分米,寬0.6分米?,F要做這樣一節水管,需要用到鐵皮多少平方分米?經過一番思考探究,有學生說:“可以直接求長方體的四個面,即(1×15+0.6×15)×2=48(平方分米)?!痹谠撋f完他的解題思路后,筆者并沒有急于做出評價,而是繼續追問學生:“大家還有其他解法嗎?”引領學生去延伸思維、深入分析、交流討論。有學生說:“還可以用長方體的六個面減去它的兩個面求解出來,即(1×15+1×0.6+0.6×15)×2-1×0.6×2=48(平方分米)。”還有學生說:“還可以用它的底面周長去乘以高進行計算,即(長+寬)×2×高=(1+0.6)×2×15=48(平方分米)。因為我發現將長方體剪開后,它的底面就變成了一個長方形,這里長方形的長實際上就是原來的周長,寬就是它的高,這樣就可以得出長方體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笨梢?,在探究時學會等待,能夠使學生的思路更清晰,知識理解更深化,思維得以拓展,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二、于出錯時等待,使學生自主反思、完善提升

在數學學習中,尤其是數學解題中,學生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標準答案作為評價標準,也不能直接指著錯誤批評學生,而應學會等待,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去反思、發現和剖析錯誤,明確錯因,尋找正確的解題方法,不斷地開闊思路、完善知識結構、優化思維過程、提升學習能力。

比如,這樣一個應用題:某賓館有32間雙人房,56間三人房,這個賓館一共可以住多少人?此題難度不大,筆者在巡視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列出正確算式:32×2+56×3=232(人),只有一個學生這樣列式:(32+56)×2×3=528(人),這顯然是不正確的。于是,筆者將兩種算法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自主反思和判斷。對于第一種算法,學生經過深入思考都認為是正確的,第二種算法很多學生認為是不對的,此時出錯的這名學生低下了頭,感到非常不好意思。筆者并沒有直接指出這名學生的錯誤,而是微笑著讓他站起來說一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在梳理的過程中暴露了思維盲點。他將88間房全部看成了雙人房,筆者馬上抓住這一契機,啟發他繼續說下去。結果,他不僅找出了錯誤的根源,而且還找到了問題的正確解法,即(32+56)×2+56=232(人)。他的這一求異思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在他的思維啟發下,學生情緒高漲,積極探索,多向思考,不久又得出了另外兩種不同的算法:(32+56)×3-32=232(人),32×(2+3)+(56-32)×3=232(人)。于出錯時等待,引領學生自主反思、比較、判斷、分析,找出錯因,既加深了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形成了自主反思的良好習慣,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

三、于小結時等待,讓學生自主總結、深化理解

在一般的課堂小結中,教師總是將一節課講解的重難點內容復述一遍,讓學生重視和記住,這樣往往容易導致學生過于依賴教師,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不強。如果教師能夠在此時耐心等待,不急于收尾,多讓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說一說,去概括歸納、總結陳述,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主建構的能力。

例如,在執教“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在最后的小結環節筆者并沒有急于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而是預留時間讓學生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收獲。有學生說:我收獲最大的是懂得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有學生說:我知道了在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將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最后在得數里對齊橫線上的小數點位置點上小數點。還有學生說:我知道了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相同,它們都要將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分別相加減,且都要從低位算起,都要注意進位和退位……通過等待,誘導學生自主總結,學生對當堂所學知識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更深刻的理解。

總之,等待是教學藝術,也是教學技巧。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心錘煉等待藝術,讓課堂多一些驚喜,多一些精彩,從而打造高效靈動的數學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