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我們在感受人工智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困惑,甚至是恐懼、焦慮,焦慮是人類智能會不會人工智能消滅?”11月30日,在蒲公英教育智庫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大會上,一場場技術與人之間的較量演講激蕩著3000參會的教育人。

時代和學校間的鴻溝越來越大

在一次教育科技大會上,一位公司老總說,他們研發的機器人在兩年之內掌握了12學段九大領域的140萬個知識點。人們還預測,在未來的20年之內,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80%的工作。在這樣的局勢下,如果家長和老師們都活在舊時代的邏輯里面,考一個好分數,上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娶個好媳婦,生個好兒子,然后再上一所好學校……教育還在用一種老的方式,即在同一個時間里對幾十個天分不一樣、興趣不一樣、努力程度不一樣的孩子教同一個知識,想想會發生什么事情?獨立教育學者錢志龍博士演講開場就拋出了讓人驚心又深思的問題。錢志龍博士認為,世界和學校間的鴻溝已經越來越大,我們不可以再不正視了,整個教育系統迭代的時刻已經到來。

獨立教育學者錢志龍博士

在錢志龍做校長的時候有幾個問題一直困惑著他: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的未來是什么?教育創新的本質是什么?在過去的兩年里,錢志龍卸下了校長的擔子,探訪了6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所學校。

世界的學校在如何進化?HTH學校用了18年的時間向世人證明,用項目制方式學習的孩子跟用傳統方式學習的孩子一樣棒,而且更棒!這所學校是一所平民學校,98%的學生靠抽簽進校,進校的學生都可以上大學,雖然錢志龍并不認為上大學是衡量一個學校的唯一標準。

美國的大學也在發生改變。中小學有著150年的歷史,但許多大學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它們也很舊了,所以美國的創新大學正在顛覆美國的高等教育,錢志龍相信潮水涌到中國的時間也不會太久。

巴厘島有一所“綠色”學校,整個校園是用竹子蓋的,沒有用一磚一瓦。在它的理念中,沒有什么化學課、物理課,學校只有一件事情,他們全校人都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

在芬蘭,芬蘭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知道他們不一定要去上大學,在芬蘭沒有那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就叫個性化發展。芬蘭還取消了督導制,這他們不相信一群五六十歲的退休校長有資格去教導一群三四十歲的年富力強的校長,去帶領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老師來為十幾歲的孩子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學校。而加拿大比他們更狠一點,他們直接取消了教育部。

錢志龍說,他提到的學??赡芏加幸恍┨厥獾牡胤?,沒辦法全部都參考,但是世界教育發展的規律是有跡可循的,即上學形態的多元化、求學路徑被打亂、學歷通脹且無關。

現在的中國教育文化里面有“以分數論英雄”“以名校論英雄”這樣的論調,培養了一群群狀元、一群群學霸,但只有真正見識過英才的人才知道,他們并非棟梁之才。在新加坡,他們用的正是英才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他們不希望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出現一群群所謂的精英、所謂的國家的棟梁。我們需要的不是狀元,而是一群有責任有擔當的年輕人,可以擔負起國家的興衰。

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教育創新,最大借口是“最后他們還得要考試”,無論是美國的MTC還是中國的新高考,都在吹響標準化考試論英雄的時代結束的號角。在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戰勝這個世界的唯一可能人的核心素養,而不是高考成績。所以要著眼于培養人的想象力、創造力等素核心素養,要讓孩子適性發展,要做到這一點,僅僅重構學校遠遠不夠,要改良教育生態,堅定信念,一起行動起來。

功利拉偏了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教育要發展人的特殊性

在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產業領域中,盡管教育只占到2%,但它對未來社會的影響卻是十分巨大的。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常務副會長丁書林認為,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就從沒有拒絕過技術。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無限地拓展了人的體能;第三次工業革命進入到了信息化時代,無限地拓展了人的認知;當前,我們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從信息科技進入到了智能科技,這個時代某種意義上說,挑戰著人類大腦的極限,又在不斷地豐富著人類大腦的極限,無限拓展著人類的思維。在神經網絡這一理論介入到人工智能之前,至少人工智能是否該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人工智能是否會對人類能帶來挑戰,只是一個大家理論上的一個想法,而介入后,一切發生了巨變。

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常務副會長丁書林

有科學家提出,2045年是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分界點,人工智能在2045年后仍然得到一個快速的發展,而人類智能仍然緩慢發展。有人說,可以用人類斷電和拆除機器的方式來阻止人工智能的發展。但是丁書林覺得,這都不是辦法,而是要去面對和改變。

在丁書林看來,人工智能硬件、機器視覺技術、自然語言識別、智能語音技術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四大技術,其中三項都和人的聽、說、看有直接聯系。因此,我們要思考的就是:人類怎樣才能產生智能,我們如何才能用好技術,促進孩子的智能發展。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主要在學習管理、學習測評、教學輔導、學習認知思考等方面,在丁書林看來,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警惕:當今教育中人工智能的應用更多在利用人工智能的優勢來彌補人類智能的不足,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而缺少站在人類智能特殊性的優勢上去思考。

比起人工智能,人類智能具有滑動性、虛擬性、創造性、情感性,只有重視充分利用這些人類智能的特性,才能讓“人”在技術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這也正揭示了教育的未來的核心著力點,即促進人類大腦的潛力爆發。

像設計師一樣思考教育

“設計”是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小學的關鍵詞,用校長唐曉勇的話來說,“設計引領我們變革,設計給我們成長,我們學校從教育1.0到4.0,四年發展期間,應該說設計改變了我們?!?/p>

8F560

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小學校長唐曉勇

如何用設計師思維思考教育?設計思維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設計師需要創意、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設計師要有使命感。身為教育者我們的使命感是什么?設計師創作設計的東西出來要美,當校長以這樣的方式思考教育,教育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幾可預見。所以南科大第二實驗小學始終要把人放在最中央,學校教師第一,沒有教師第一就沒有學生第一。

他們用設計思維讓學校發生改變,在空間的變革上以人為核心,如建造可以站著上課的教室,在技術運用上以人為中心,更重要的是構建以人為中心的、以素養和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統整、項目、閱讀和技術是課程幾個關鍵點,他們進行了學科內統整、跨學科教學、跨學科統整、超越學科統整。學校目前1-8年級打造了18個課程,讓學習和生活關聯,讓學生文本與真實世界關聯,讓孩子真正成長。

責任編輯: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