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因什么熱愛工作?學生為什么喜歡學習?校長憑什么成就學校?11月29日,是蒲公英教育智庫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大會進行的第二天,55位嘉賓和3000多位參會者一起,一同追尋學校里的人在當今和在未來該怎么發展。大會將在12月1日結束,今天探討的話題有:組織該怎樣贏得人心、技術如何實現人機互補、學校是如何進化以賦能于人、校園里讓人迷戀的藝術課堂、那些正在改變教育生態的學習方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做、教師專業成長的學校經驗、中國“新新學校”探秘、學校軟硬裝備的一線智慧、那些最受歡迎的教學軟件等;12月1日開展的活動:21世紀教師素養進階全球對話,告訴你我的學習。此次論壇還可以下載新學習APP觀看直播。

老師因什么熱愛工作

程紅兵:學校與社會機制如何才能真正激勵教師?

“老師為什么選擇這個崗位?社會應該給教師什么?學校在激勵教師的過程中能做什么?”深圳明德實驗學校總校長、教育學博士、特級教師、特級校長程紅兵先生從三個問題出發,根據自身成長經驗與明德實驗學校的發展實踐為參會嘉賓一一作了回答。

程紅兵以明德實驗學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例,向大家展示了學校可以為教師發展提供怎樣的支撐。“學校能做的比我們想象中要多得多。”他認為校長最重要的一點是呵護青年老師,激發他們的從教初心,保護教師的研究意識,喚起教師的創造力。“我們要把老師當成目的本身,作為校長,作為校方,我們都必須把老師當成我們的核心目的所在。”

“老師的發展最特殊的地方在于情境在場性。”程紅兵認為行動是教師成長的唯一路徑。他從課堂講起,帶領青年教師用模型創建、要素組合、彈性張力去克服教學當中的模式、程序和僵化。用九個“自由”強調了給老師提供自由生長空間的重要性。

白雪:我們的工作,能承載這個時代的夢想嗎?

五年前,看著一年級新生貼了滿墻的心愿卡,成都市實驗小學的語文老師白雪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 誰來呵護這些小小的愿望呢?這些小小的美好的夢想能通過我們的教育成為現實嗎?

五年后的今天,白雪用自己的班本課程實踐解答了這個疑問。在她的蝸牛班里,每一個孩子的夢想都會被呵護、被支持。班本課程“讀城記”幫助孩子在項目中和人、周邊、世界建立聯系,讓孩子們互相溝通的過程中,看見人的獨特性、人的需求、認得共性而閱讀課程則讓孩子通過書與任何人互動,讓書成為夢想的庇護所……

白雪分享的一個又一個微小卻不失溫暖的班級故事,勾畫出了每一位正在經歷或者尚未經歷的教師的疑惑與堅持——“教師的工作,能承載這個時代的夢想嗎?學生的學習是不是應該摒棄更多的壁壘?教師要做的是不是……”正如她的回答:“無論如何,我們都一定要去做,至少讓孩子看見夢想,給他陽光,不要讓夢想只是孩子童年的裝飾。”

黃莉:一所普通學校怎樣用幾年時間變得人才輩出?

“從一所偏遠薄弱學校發展成了五個校區共同體的集團校,班級人數從幾十個班發展到148個班,學生人數從最初900人到今天的7478人,教師人數湊最初的67人到今天的352人……”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回民二小教育集團5+1校區總校長黃莉總結回望了這些年的辦學歷程。這所兼具著西部學校所有特質的學校用七年時間完成了別人眼中的辦學奇跡。

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人”的潛能被無限放大,這是薄弱學校不得已卻最正確的選擇,要達成既定的目標只能充分發揮人的作用。“我們可以沒有條件,但我們不能沒有想象力;我們可以沒有錢,但我們不能沒有創造力。”這成為了黃莉及其團隊的共識,她從校園環境再造、課堂變革中的組織結構優化以及學校課程架構中對教育的再認識這三個方面分享了銀川市回民二小這些年的發展基因。

藍繼紅:幫助老師體驗美,發現美,站在美好的事物旁贊嘆

美,可以成為校園文化的核心,如何讓美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地影響、改變教師,進而輻射到校園、傳遞到孩子身上,萬匯國際學府總校長藍繼紅有了新的做法。

讓老師一起親手設計自己的工裝,讓工裝的溫度和教育的溫度合二為一;服飾妝容的美融入老師自己的身姿里,最后會讓孩子因為接收到教育中美的熏陶,而對未來產生影響。同樣的,還有書法藝術課,校園里的建筑之美,劇場藝術美等無數不在的“美的課程”。

如何把教育之美像打磨藝術品一樣變成新的融合課程,這就是萬匯學府小學正在完成的教育事業。

李大圣:PBL何以催生教師的理論智慧與實踐熱情?

不少人認為,21世紀創造力的培養方式是設計思維+PBL教學法+STEAM教育。PBL教學法,是來自于醫學院對學生培養的思考和探索,在重慶市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院長李大圣看來,當前教師與醫生同樣面臨著理解人類、發展專業與自我學習的挑戰,而PBL可以催生教師的理論智慧與實踐熱情。

指向深度學習的PBL教學,能讓教師給每個孩子的腦子里裝上問號,這是恰恰是教育者極其重要的使命。李大圣認為,PBL教學法可以讓教師重新審視課堂的概念,更完整地理解課程。它能讓學生在項目中有深度、反復地接觸,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這也正是PBL 最重要的價值——讓學生成為自我導向的學習者,為師生賦能。

學生為什么喜歡學習?

倪閩景:什么樣的學習方式能深度吸引學生?

你真的懂得深度學習嗎?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大腦嗎?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先生一開場便從生理學上向參會嘉賓們揭示了學習的本質、大腦與基因之間的聯系。

提及近期全網熱議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倪閩景例舉了科學研究史上的兩個例子來表明深度學習和學習方法并無關系,向參會嘉賓們解釋了怎樣才能形成學生的深度學習。

倪閩景用四個故事向參會嘉賓分享了“開啟深度學習基因的六把鑰匙”——即公平和信任、專業與規范、有趣多樣、尊重和關切、發現真問題與成就感。隨著故事的講述,參會嘉賓將自己代入情境中,思考自己的教學現實、對比著自我與故事中的教育者的區別,并進行著反思。

余懷瑾:從跟隨到追隨,學生眼里的好老師什么樣?

來自臺北市立萬芳高級中學的余懷瑾老師甫一開始便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一張照片——圣誕節那天,學生們將她團團圍住,在她身上貼滿了寫上自己祝福的便利貼。從跟隨到追隨,當一個學生眼里的好老師是什么樣子的呢?

通過課堂展示的形式,余懷瑾帶領著3000多名參會嘉賓重回課堂,闡釋了她心目中的五個關鍵詞:約法三章、黃金團隊、完全應用、找出骨牌與個人品牌。

她認為,教師應該走在學生前面,以身示范,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做一個有溫度的教師,我們對學生展示我們的溫情,對教學展示我們的熱情。”正如盧志文所言,智能時代我們有職業恐懼,但有溫度的老師永遠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張宏偉:讓學習融合更多的原動力

北京新學道金全書院課程校長,北京全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宏偉自稱“數學瘋子”。為什么他的課程、教學,能吸引孩子,讓他們迷戀,甚至為之瘋狂呢?他說秘訣很簡單:教師是教學中最重要的因子,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怎么樣,學生便怎么樣,學習便怎么樣。

張宏偉說,“我是數學瘋子,行走的表情包,充滿激情,上課如火,能充分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我給孩子最大程度的安全、自由、鼓勵、尊重和信任。我課堂上從不計較學生的對錯,激勵每一個敢于表達的同學。”

巨曉山:游戲,讓學習更有趣

教育者如何看待“玩物喪志”的游戲?深圳天驕小學校長巨曉山拋出了這樣三個問題:游戲中有哪些令人著迷的東西?如何利用游戲的元素來設計學習?對游戲化我們該有哪些清醒認識?

當一個游戲的時代到來,我們是選擇融合還是拒絕?巨曉山認為,游戲是孩子天然的學習方式,教育者不要把游戲化簡單理解為勛章獎勵和排行榜這些表象,而是要深入思考游戲化內在的本質。

在展示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游戲化設計、游戲化學習的案例后,巨曉山指出,對于獎勵,我們一定要分清楚獎勵的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物質獎勵,那么給學生一些可見的產品。第二個獎勵就是給孩子榮譽,讓孩子能夠體會到他的努力所給他帶來的榮譽。第三個獎勵就是給他權力,這種權利的使用是有限次的。那么孩子獲得這個權利之后,他要想再得到其他的權利,也必須經過努力。最后一個層次,給孩子挑戰,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用工作獎勵工作,這是游戲獎勵的最高境界。

李曉琦:身后那束光

在北京中關村四小有一個“書窩日”,它起源于三名學生的奇思妙想,“原有的讀書節太無聊了,沒有我們可以參與的空間,我們可以學習策劃一個讀書節。”就這樣,校長鼓勵學生將想法變成現實,任課教師指導學生做策劃,圖書館館長征求其他學生和老師的建議,學生在全體大會上做策劃解讀,學生到不同的班級介紹、招募工作人員,進行海報宣告,直至最后活動開始,并成為了一項傳統一直延續下來。

北京中關村四小校長李曉琦認為,當教育者將問題還給學生,我們去想孩子會怎么想?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里他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么,他可以做出決定并且知道怎樣決出決定,知道怎樣學習對選擇負責,知道怎樣獲得從失利中學習的機會和能力呢? 那他一定不是一個自由的人,他一定有自己的空間可以想像,他一定可以有無限的機會創造無限的可能。

校長憑什么成就學校?

李海林:校長憑什么成就學校

校長憑什么成就學校?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校長李海林用兩個關鍵詞進行了回答,第一憑借管理,第二憑借領導。在他看來,管理最重要的是建立秩序,但領導就是要破壞這種秩序,要產生變革與沖突,管理最重要的是建立秩序,而領導力卻要破壞這種秩序,“照我看來校長這個職業困難就在這個地方,當然校長職業的魅力恐怕也是在這個地方。”

對校長這個復雜而矛盾的角色,他最后總結了四句話:校長也許不是那么有能耐的人,但首先必須是一個好人;校長是承受負面評價能力最厲害的人,是心里永遠裝著學校發展里程碑的人,是有強烈的團隊領袖意識的人。

孫先亮:組織再造激發教師創新活力

談及“如何通過組織架構的這樣一種再造來激發老師的創新活力?”山東青島第二中學校長孫先亮引用了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名言,“使命決定戰略,戰略決定組織架構”。在他看來,今天做教育要讓每一個老師發揮最大的才智,必須做出組織架構的再造,從而真正讓老師不是被迫的、被動的去做事情,而是主動的去作為,主動的去發展自己,同時也成就孩子們。

青島二中在不斷加強自己的管理轉型,提出突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從科層制轉變為扁平化的管理,甚至變成倒三角的管理。校長作為決策者的身份也在轉變,突破傳統決策指揮的管理評價模式,而變成支持者,服務者,發現者,資源的提供者。當有了新的使命的時候,如果不做出組織架構的改造,很難讓它成為戰略,而且得以實現。

劉希婭:小梅花整合課程在轉變學習方式中探索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式究竟是什么?如何在具體的一線中達成素質教育,突破瓶頸?劉希婭校長用謝家灣小學的十年求索,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可能的路徑。

通過課程整合去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的這些年里,劉希婭和她的團隊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從一本書就是課程,到樹立新的素質教育課程觀,實現一切有積極影響的元素都是課程的初衷;從教材即世界走向世界即教材,強化課程意識,引領學習方式的轉變,最終讓老師成為課程的研發者、教材的研發者。

在小梅花課程里,謝家灣小學為學生提供了6年200多個社團課程供自主選擇,為保證課程的施行與開放性,學校推行半日制管理模式:每天上午都是學科課程,每天下午都是社團活動和專題活動,從30分鐘到120分鐘不等的課時結構,60%時間可以完成所有的學科課程內容。這樣一種彈性的開放性的課程狀態,實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時間、空間、人際關系、思維方式方面的策略性轉換。

周雁翎:一所薄弱學校的“四年突圍時光”

薄弱校的變革沒有捷徑,最偉大的力量就在于自己。河南信陽九小的周雁翎校長用四年時間帶領一所薄弱學校成功逆襲。

面對薄弱校落后的情況,當基礎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盲目的追求高級需求是不現實的,于是,在經濟極度緊張的情況下,周雁翎首先給老師改善辦公室環境,從改變教師開始。對小學生而言,物質條件并不是影響他發展最大的因素,老師的狀態對孩子的影響更大。而老師溫暖需要的是管理者用心的尊重、信任和呵護,突圍需要沖鋒隊,骨干教師就是薄弱學校的沖鋒隊,課程開發是磨礪骨干教師的最佳途徑。信陽九小全校有近七成子女是進城務工子女,周雁翎帶領老師們打磨出養讀課程、菜市場課程,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了多學科混合聯動式學習。

面對變革路上的艱辛歷程,周雁翎選擇用創意擊退沉迷,用熱情激發熱情,為信陽九小注入滿滿的成長力,繼續追夢前行。

郜晏中:育才語錄

一所好的學校應該是什么樣子?浙江錦繡育才教育集團董事長郜晏中認為教育是一種陪伴,校園生活應該追求高品質的樣子。要做到高品質,就需要讓教師感到幸福,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度和辨識度,最終把全部的目光鎖定到孩子身上。

專業地位決定社會地位,但現在教師的專業性還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郜晏中校長認為,只能從自己開始,讓每一位同事都做到自身能力的極致。只有教師感受到幸福,他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能量,才能在幸福的情緒中把愛傳遞給學生。他說,“當教師在師范院校的時候,最大的使命是學好本事讓自己成長,而當他們站上講臺的時候,最大的使命就是讓學生成長。”

沒有一個職業可以像教師這樣,可以通過自身的素養去影響別人家孩子的成長。郜晏中認為,要判斷一個老師是不是一個好老師,只需要看他是否舍得在孩子身上花時間,教師的目光聚焦到哪里,愛就在哪里發生。“一所好的學校,應該是一所有風度、有深度、有亮度、有熱度的學校。”

此外,圍繞重新定義學校閱讀 ,學如何講述自己的品牌故事,智慧教育 因AI而能——聚焦新高考帶來的學習變革,從教育數字化時代看一所學校的治理格局,微軟創新學校計劃和STEAM教育思維動手營,怎樣讓你的學校更“安全”,基于學科的評價體系建設怎么做,學校如何打造大受歡迎的“家校生態圈”,好學校在這樣推進學生的運動與健康,你如何成為一個懂藝術的教育人、你認為當代藝術怎么樣走進校園等話題,與會嘉賓與參會教師進行了教育智慧的碰撞。

責任編輯: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