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變得有趣,提高學生“抬頭率”,是各個高校一直探索的問題。近日,帶著這一問題,記者走進西安美術學院的課堂,感受了一堂充滿“藝術范兒”的思政課。

思政課“抬頭率”低?西安美院:不存在

上午10點,沈寶蓮教授開始了她的講課,她將思政與藝術聯系起來,展現了藝術的時代性。“真正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作品,都帶有深刻的時代烙印。”她以聞立鵬的著名畫作《紅燭頌》為例,告誡同學們,創作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時代脈搏。

這是西安美術學院“一畫一課”的創新思政課堂。作為西安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沈寶蓮組織她的團隊,著眼于“立德樹人”的責任擔當,獨辟藝術類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蹊徑,傾心推出的教改模式。

沈寶蓮告訴記者,“一畫一課”的教學魅力在于堅持從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出發,充分利用中國近代以來反映各個時期重大歷史事件的美術資源,鼓勵美術類學生發揮專業特長,從賞析表現和記錄黨的光輝歷程、優良傳統和新中國成長腳步的名人名畫中,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從開掘其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中,受到紅色基因傳播力和藝術感染力的雙重熏陶,達到寓教于紅,寓教于趣。

來自全校十幾個專業的50多名學生都在認真聽講,沒有玩手機、睡覺的現象。設計系的學生劉楊說:“作為一名美術生,對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原本不高,但‘一畫一課’讓我們將美術作品的鑒賞與重大歷史事件結合起來,既讓我們欣賞到了優秀作品,又讓我們了解了這段歷史,同時,還使我有了新的創作靈感。”

沈寶蓮表示,這樣的上課形式讓學生增加了對思政課的興趣度、獲得感,有效解決了高校思政課“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的窘況和親和力差、“抬頭率”低的問題。

探索思政與專業融合的新渠道

如何讓思政課更有活力和生命力?西安美術學院給出的答案是,不照本宣科,結合美術類學生的特點,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案例來闡述嚴肅的內容,讓大學生走出傳統的思政課堂,將思政課與美術專業結合,探索具有美術院校特色的教學模式。

“美術類大學生對思政課學習普遍存在畏難情緒,他們不喜歡閱讀‘大部頭’的思政教科書,也不感冒思政教師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抽象而枯燥的闡述。‘一畫一課’就是我們立足美院學生實際情況,堅持將思政課與美術專業結合的特色教學模式。”沈寶蓮介紹,“一畫一課”以畫為主線,讓學生在尋找作品、解讀作品中了解歷史、了解國情、學習知識、升華感情。

在西美“一畫一課”的課堂上,思政教育與專業涵養之間的促進關系是相互的,繪畫作品絕不僅僅是思政內容的載體,學生在用思政視角闡釋作品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養。“在完成‘一畫一課’的學習中,我不僅了解了一件作品的畫面內容和形式,更加了解了作者創作的初心,以及所要表達的更深刻的意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創作中認真學習和注意的。”雕塑專業學生王春這樣對記者說。

“一畫一課”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涵養絕佳融合,實現了藝術服務政治、政治提升藝術的雙贏,是提升思政課品質的獨到經驗。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每一件作品的表現技巧和藝術風格,進一步豐富和擴展自己的美術知識,同時,體會到不一樣的繪畫與政治的關系,明白“藝術可以有為自己表達的,也應該有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的思考去表達的作品”,懂得藝術家能夠取得成功的奧秘和“作畫先做人”的道理。

蓮開有聲:從做客到做東

“一畫一課”的教學方式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和追捧,以此為基礎開設的“蓮開有聲”微信公眾號更是得到了廣大學生的響應和參與,對學生“一畫一課”作業的不定期推送,讓他們有了展示平臺,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完成作業。

目前,“蓮開有聲”微信公眾號已經推送了121期了。其中不乏大師級別的作品,比如:石魯的《轉戰陜北》《東方欲曉》,董希文的《開國大典》,何紅舟、黃發祥的《起航——中共一大會議》,蔣兆和的《流民圖》,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等,有些本身就是思政課教材中常見的經典畫卷,有些是描述中國近現代史、表達領袖與人民的關系的、展現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成就的作品。學生通過查閱、收集資料,并對各種資料進行梳理、分析,來介紹作品的背景以及闡釋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意蘊,不僅欣賞了紅色美術作品,還通過作品了解和認識時代,更獲取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讓學生選擇經典的藝術作品,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視角來闡釋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豐富內涵,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而且將過去‘要他學’變成了‘他要學’,這一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書記夏永林說,并希望這一“創意新穎、特色鮮明”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能夠堅持下去,引導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由做客心態向做東心態轉變。

“思政課聚焦大學生思想成長、心靈凈化為立課之本的創新,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只是挖掘師生教與學潛力,構筑新時代高校靈魂工程的序幕,而不斷滿足學生精神營養的需求,不斷滿足思想成長的需要,路還很長很長。”沈寶蓮說,所以,她會認真準備每一堂課,以地方紅色藝術資源和身邊的藝術大家來滋養和培育學生,用理論的武器和精神的力量感染青年學生,引導他們過上有意義的幸福生活。

責任編輯: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