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教育優勢 實施精準扶貧 為脫貧攻堅作出新貢獻——安康市漢陰縣教育扶貧“四個精準”典型做法綜述
作者:漢陰縣教育體育局 馮友松
發布時間:2018-11-27 14:46: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教育是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教育扶貧必須以“改善條件、提高本領、增加發展機會”為目的,以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家庭經濟增收和生活水平為基準,真正扶到點子上、扶到根上、扶到百姓心坎上。近年來,在漢陰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扶貧統攬教育各項工作,緊扣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兩大主題,堅守保學控輟和精準資助兩條底線,重點在“精準機制、精準建設、精準保學、精準培訓”上下硬茬補短板,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取得了顯著成效。
精準機制,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
建立保障機制
樹立抓鐵有痕、踏石有印的決心打贏脫貧攻堅戰,縣教體局成立教育脫貧辦公室,局長任總指揮,分管領導為責任副總指揮,專人統籌安排,制定精準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在“經費落實、人員安排、工作措施”上優先保障,完善教育扶貧重點工作考核機制,形成“縣級抓統籌安排、主管部門抓推進、學校抓落實、群眾得實惠”的教育扶貧工作機制。
建立網格化管理機制
實施高度統一指揮,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教育脫貧網絡管理,由教育局局長為總網格長,領導班子成員為掛聯片區網格長,各督學責任區主任和轄區鎮中心小學及單設初中校長為區域內小網格長,將全縣分成東南西北和城區5個片區,局班子成員分區域分片抓落實,定期和不定期督導抓保學控輟、資助政策落實、特殊群體幫扶工作。并發揮8個教育督學責任區辦公室督政督學的職能作用,按照各校生源分布和行政區域相結合,劃分若干個小網格,由各督學責任區辦公室督導轄區各學校共同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工作。
精準建設,辦好農村每一所學校
三個全覆蓋改善辦學條件,讓學校成為振興鄉村的最美風景
面對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鄉村優質教育資源緊缺,基礎教育“鄉村弱”、“城鎮擠”的突出矛盾,該縣直面短板,大膽實踐,成效顯著。
實施標準化建設全覆蓋。十二五以來累計投資7個多億改善辦學條件,相繼完成包括遷建漢陰中學,新建小學4所、公辦幼兒園5所,改擴建中小學57所、公辦幼兒園16所和校安工程危改等410余個建設項目,全縣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條件全部達標。并在十三五期間投資近7.6億元新建中小學幼兒園7所,增加學位近15000余個,滿足城鎮化建設和國家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對教育資源的需求。
教育資源配備全覆蓋。投入0.39億元購置教學儀器設備,投入400余萬元配換課桌凳1.87萬套,投入0.7億元更新計算機教室61個、多媒體教學設備600余套,投入1000多萬元建立5個校園錄播室、5個校園電視臺、4個智慧校園示范點,與陜西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合作建立STEAM示范校2所,裝配學生電腦2700臺,配備教師筆記本電腦1500臺。
教育結構優化全覆蓋。推行“公立幼兒園、公建民營、民辦園、普惠民辦幼兒園”四模辦園解決入園難、三方投資化解入園貴的現狀,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7.26%。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整合中小學、農村教學點63所,高標準建設城區周邊衛星學校,對城郊完小進行改擴建。實施“擴充布點增學位、整合資源調學位、均衡配置穩學位、加強管理控學位、支持民辦教育補學位”五大舉措緩解城區大班額,在全市率先成立兩個教育集團化辦學,以強帶弱,共同提高。高點定位發展高中教育,多措促進普高職高同步協調發展,實現高中階段招生無分數線100%入學。
優化隊伍建設,農村孩子均衡享受優質師資
為破解農村師資留不住、用不長和城區師資下不去、不愿下的瓶頸,加強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農村與城鎮師資雙向流動機制,典型經驗先后被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陜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教育體制改革簡報》和《調研與決策》刊登推廣。
落實放管服,優化教師管理改革。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2014年縣委縣政府確定教體系統的財務、人事工作歸口教育部門管理,明確教育部門在教師流動、經費管理、職稱晉升、崗位聘用的自主管理權限,在縣編委辦核定的編制總數內,按照學校辦學規模自主核定管理學校編制,為教育扶貧在師資力量上提供了強勁的工作動力。
建立教師補充和均衡流動機制。通過高層人才引進、特崗計劃、事業單位招聘等渠道補充教師,引進體音美和信息技術等薄弱學科教師,自2014年以來新補充教師798人,錄用服務期滿特崗教師324人。出臺《漢陰縣中小學幼兒園教職工工作調動管理辦法(試行)》,根據農村教師學科結構、薄弱學科、優質均衡配置等情況,按照“遵循編制、崗位空缺、學科配套、網上公示”的原則,由“深山向淺山、淺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區、城區反赴農村”有序流動,五年來公開流動811人,校長教師交流輪崗694余人,200余名符合“出山進城”條件的教師自愿繼續在農村任教。
搭建五座橋梁,促進師資均衡配置。一是建立對口支援橋,建立大學區,由學區長學校選派優秀教師、管理人員到學區內其它學校交流任教,強校帶弱校,抱團共進。二是建立能手考核橋,制定《省市教學能手綜合考核細則》,將省市教學能手赴農村學校任教1年和至少培養1名縣級教學作為考核的基本條件,五年來30余名省市教學能手到山區學校任教,培養230余名縣級教學能手。三是建立留鄉待遇橋,遵循“待遇向基層傾斜,高待遇向艱苦邊遠學校傾斜”的原則,按照三類十檔100至1500元按月考核發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執行鄉鎮干部工作津貼,兩項津補貼疊加最多者月增資2200余元,穩住了鄉村教師的“人心”,吸引了城區川道教師主動到山區教學。將原來的編制、崗位設置到校調整為鎮級管理,優化學校中高級崗位,效解決鄉村規模小的學校無中高級指標突出問題,留住鄉村優秀教師。四是職稱晉升連心橋,面對城區晉升職稱難,山區中高級崗位空缺的實際,通過激勵機制鼓勵城區部分教師到農村任教來解決職稱問題。五是建立干事創業橋,制定《漢陰縣中小學校領導班子選拔任用工作辦法》,用活《三項機制》,通過民主推薦、測評、考察、談話、公示等程序,激勵省市教學能手、骨干教師、中層領導到農村支持學校發展。
加強教師培訓和骨干引領。按照“精準培訓”和“按需施訓”的原則,五年來培養省市級教學能手115名,省市級學科帶頭人9名,縣教學能手313名,發揮了骨干教師引領幫扶鄉村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將“體音美學科送教下鄉培訓”“中小學班主任專項培訓”“名師工作站示范引領培訓”“菜單式送培到校”等培訓延伸到村小、完小,實現鄉村教師培訓全覆蓋。
精準保學,抓好教育扶貧的起跑“點”
精準資助,讓貧困家庭孩子不失學
落實“獎、貸、助、補、免”等多元化資助機制,堅持“深、透、細、實”工作方針,推進資助工作科學化、精準化。
落實政策,堅持六個到位。一是政策宣傳到位,借助網絡、微信、網站等形式宣傳資助政策,僅2018年發放資助政策宣傳冊30000余份,教育惠民政策明白卡10000余份,資助政策家喻戶曉;二是過程規范到位,執行資助對象學校初審、縣級復審和兩級公示三項程序,接受群眾監督;三是責任落實到位,把資助工作納入學校年終考評,層層落實責任和層層把關;四是資金管理到位,確保資助金發放和安全運行,及時清除睡眠資金;五是檔案管理到位,專人管理,做到規范有序;六是監督檢查到位,落實“半年督查,年終審計”內審制度,確保建檔立卡家庭貧困學生資助享受率達100%。
多方聯動,確保資助對象精準識。為確保建檔立戶學生資助對象精準,嚴格落實家長、班主任、校長、資助中心、分管局長簽字等程序,做到堅持戶戶到、生生實、個個清,不漏一戶一生。對漏記的學生,由學生(家長)提供縣級扶貧部門的證明,學校初核后匯總,縣學生資助中心逐校審核后確認后上報。加強違規建立學籍、空掛學籍、跨區域代建學籍、以虛假信息建立學籍、學籍辦理不及時等問題,嚴格轉學手續,按照“一人一籍、人籍一致、籍隨人走”的規定,避免人籍分離現象,確保學生資助系統、學籍系統、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無縫對應,通過層層核實確認,層層簽字復審、層層落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壓實壓緊教育脫貧的政治責任和第一責任,做到精準識別、精準資助,一個不漏的讓家庭困難學生搭上資助政策直通車。
精準對象,實現國家資助全覆蓋。2017年兌現各類貧困學生補助1622.095萬元,受助人數達18499人次(建檔立卡戶8408人),辦理生源地貸款2024人,發放貸款1471.21萬元(建檔立卡247戶,貸款金額198萬元)。根據2018年貧困學生檔案庫數據,截至9月15日下達各學段資助資金1707萬元,惠及26247人。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2350余人,貸款金額1860余萬元,做到應貸盡貸。
籌好資金,拉動救助形式多樣化。該縣在助學資金籌集方式上大膽嘗試,召開聯系會議,確定資助對象,發布資助對象,成立圓夢助學基金,整合團縣委、縣婦聯、總工會、民政、扶貧、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等助學資金。僅2018年統籌雨露計劃、泛海助學行動、香港智行教育基金、公益福彩·親情助學、“愛心100”資助行動、希望工程圓夢公益助學、庫區移民教育費用補助、紅鳳工程、破繭計劃、人壽保險資助貧困大學生等11類困難大學生資助項目,累計資助370人次120余萬元。
精準幫扶,促進孩子心智健康發展
創新推行“三個一”教育扶貧模式。在全縣中小學推行“一戶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幫”的“三個一”。落實“一戶一卡”,出臺《落實教育脫貧“三個一”工作的通知》《在全縣開展教師結對幫扶貧困學生專項行動的通知》,建立建檔立卡戶學生“一戶一卡”檔案資料。實施“一生一策”,開展“千名教師大家訪、攜手育人斬窮根”訪貧活動,教師利用課后和周末時間,走村入戶宣講《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惠民政策和“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對建檔立卡戶學生在“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資助上優先保障”四個優先。做實“一教一幫”,印發《教育扶貧三個一工作手冊》,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積極樂觀、自強自立的社會公民,實現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人人有學上、人人上好學、人人能出彩”的目標,創新做法被省委宣傳部和省扶貧辦確定為全省6個教育扶貧新舉措之一。
落實營養餐改善計劃,保證孩子在校“吃得好”。堅持學校自主經營,將國家4元錢標準讓學生100%享受到,投資300余萬元收回15所學校食堂經營權,自辦自管食堂比率達到97%。將炊事員工資全部納入縣財政預算,僅2017年為260名從業人員補助資金195萬元,并將標準化營養餐廳建設延伸到村級教學點。加強和規范營養改善計劃招標采購監管,實施大宗食品和米面油肉“四統一”政府采購,落實食品驗貨、試嘗、留樣、食用等環節的監管,確保食品營養、操作規范、安全運行。
豐富文化活動,確保學生“留得住”。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加強中小學科技和藝術教育,廣泛開展體藝“2+1”和“兩節一會”、體藝競賽等活動,發揮學生社團作用,落實學生每天鍛煉活動1小時,開展“大課間”和足球、籃球、乒乓球聯賽活動,指導學校創建規范化心理健康咨詢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深化教學教革,確保學生“學得好”。全面推進教研教改,探索磨課、翻轉課堂、研討教學、驅動教學等教學方式,加強音樂、美術、體育、教育信息化建設,校校通、班班通達到100%,推進國學書法進校園,初中分層走班教學,注重考查必備知識、關鍵素養和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質和教育規律,保證學生自主選擇,有興趣,能學好。
精準督導,守住保學控輟底線
落實精準督導控輟保學“七長”制。把控輟保學作為教育督導核心,以“一個不少”為控輟目標,形成政府、學校和社會齊抓共管、常抓不懈工作機制。建立縣長、局長、鎮長、村長、校長、家長、師長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縣長統籌和協調相關部門開展控輟保學工作,局長負責控輟保學工作的組織實施,鎮長負責依法督促學生父母或監護人保障孩子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對仍不返校的學生由鎮政府對監護人依法批評教育,責令監護人限期送學生返校,村長負責進村入戶動員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校長負責學校管理、控輟保學具體落實,向鎮政府和教育局報告情況,配合鎮政府、村委會做好輟學返校工作,家長依法保證適齡子女完成義務教育,師長(老師)履行對厭學學生通過心理疏導和談心等方式進行引導,對貧困家庭學生、留守兒童和學困生開展心理輔導和課業幫扶,避免因喪失學習動力而輟學。
落實“雙線”督導問責抓控輟保學。按照義務教育法“以縣為主”管理體制,明確雙線責任。一條線是縣長—鎮長—村長—家長各負其責;另一條線是局長—校長—師長(老師)各負其責,將雙線責任的落實納入動態管理和雙報告監管機制,學校每月向教體局報告控輟保學情況,各鎮督學責任區每周給縣政府教育督導室報送保學控輟“零報告”情況。嚴格履職考核,將控輟保學工作納入縣委、縣政府對縣級黨委政府履行教育職責年度考核,落實控輟保學督導機制、考核問責機制,建立約談制度和通報制度,實行控輟保學督導檢查結果公告、限期整改和責任追究制度。
精準培訓,人人有致富之路的“金鑰匙”
做強職教,擴寬群眾學技學藝平臺
貫徹“大職教”助力“大扶貧”理念,探索以“學歷+技能”的教育扶志扶技合力促群眾就業增收的扶貧道路,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領導任組長,縣相關部門為成員的職業教育發展領導小組,形成“政府統籌、部門聯辦、各負其責”的辦學機制,建立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出臺《漢陰縣職業教育“137”發展規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等保障體系,推動職業教育在教育扶貧中基礎作用。
做強中職學歷教育,擴寬學子就業渠道。本著讓職業教育“香起來”“亮起來”“活起來”“強起來”,以省級現代農業示范縣為基礎,依托創建“第四批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為契機,堅定立足漢陰、面向全市、走向全省、輻射全國的發展戰略,在熱門專業上擴規模,在特色專業上創品牌,在重點專業上提質量,累計投資800余萬元建立計算機操作、機電技術運用、數控車床等22個實訓室,落實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招生規模從最初100余人到現在1000余人,一大批貧困家庭子女走上升學就業之路,就業率100%。
做精聯姻職業教育,成就學子大學夢。學習技能就業是關鍵,掙錢致富是根本,采取“升學為主、就業為輔”辦學模式,相繼與西安外事學院、安康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工商職業學院等院校聯合辦學,堅持需求導向,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投資3000萬元打造特色烹飪培訓基地,在東莞、蘇州、昆山等地建立就業基地,做到對貧困戶“扶上馬、再送一程”,創下連續三年分類招生考試錄取率均達100%,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源。
志技雙培,增強群眾造血能力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能力本位”教育,是整個教育扶貧中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教育,該縣圍繞“每一戶貧困勞動力掌握一門實用技能”的目標,不斷提升培訓質量、規模和就業率。
統籌培訓規劃,整合三大資源。整合硬件資源,將教育資源整合中閑置校舍和各鎮成人技術學校進行優化,在全縣建立8所農民教育培訓學校和115個村級(社區)流動培訓點,以縣職教中心為龍頭、鎮農民培訓學校為骨干、村級培訓點為基礎的三級技能培訓網絡。整合師資團隊,建立以職教中心、農林、人社部門專業人員、農業產業致富帶頭人為主和臨聘社會專技人員為輔的培訓團隊。整合培訓項目,按照“項目整合、資金捆綁、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將人社、農林、扶貧等部門培訓項目和資金進行整合,形成資金集聚、技術整合、措施配套、拼盤開發的態勢。
瞄準就業市場,創新培訓模式。遵循市場就業需求,以本地就業為主、外地就業為輔、扶志培訓和扶技培訓相結合方式,做到培訓一人,推薦就業一人,致富一家。一是推行“1+1”培訓學技能。實施1天扶志的通識培訓,加強黨的惠農政策、村規民約、好家訓家風等宣傳教育,轉變群眾“等、要、靠、拿”依賴懶惰思想。推行1天扶智的技能講座,到鎮村開展實用技術推廣講座,幫群眾用足用活技能扶持、勞動力培訓等政策,兩年來開展培訓人數達6000余人。二是實施“2+5”培訓強技能。實施2天知識講座,根據學員需求及扶貧規劃,制定教學方案、編寫培訓教材,特聘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畜牧養殖專家、林果藝師、果樹修剪和陜南名廚等資深專家為講師,開展畜禽養殖、果樹栽培、食用菌栽培、電子商務、餐飲服務等技能講座。實施5天實踐操作,強化技能實踐,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專家親自示范技術要領,將學員帶到田間地頭、養殖基地、農業園區、茶園基地、農產品加工車間、果樹種植基地操作演練,兩年來累計培訓群眾達7000余人次。
精準扶貧施策,精準培訓就業,小縣聯姻強大就業市場,僅2017年該縣新增特色農家樂47家,特色小吃38家,電子商務354家、村級電商服務站82個,淘寶網建漢陰縣特色館127個,鄉村物流網點80個,新增養殖基地35個,10000余名農村勞力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借助“陜菜之鄉”打造烹飪精品專業,結合西點、禮儀、飲食文化、網絡營銷等做強烹飪專業,每年培訓廚師1000余人,讓漢陰廚藝遍布全國,菜肴走出國門,提升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動力,讓群眾有了持續的“造血”的本領,開辟了教育扶貧的新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