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品質教育” 解析幸福韓城“教育密碼”——韓城市創新發展教育、構建幸福民生綜述
作者:韓城市教育局 盛榮康
發布時間:2018-11-27 11:13: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韓城位于陜西關中東北隅黃河西岸,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的故鄉,也是文史之鄉,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世代相襲。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一個因能源而興的城市同樣把教育辦得有聲有色。實現黨對教育工作領導的全面加強和發展水平全面提升、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教育民生不斷彰顯。
在全省范圍內,韓城最先實現了13年免費教育。在創建全省教育強市、“雙高雙普”市和全國“兩基”先進市、“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合格縣”也走在了前列。創造了14年高考萬人上線率位居渭南之首(1996年為第2名)的驕人成績和“一門四子三清華”的傳奇,全市共有37名學生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
近兩年,在教育體系逐漸完善、發展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時,韓城開始把發展的目光向構建幸福民生聚焦。開始用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完備的保障和更加寬廣的視野謀劃黃河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實踐中的教育民生藍圖。
用心用情辦教育,營造尊師重教新風尚
多年來,一位位主政者在接好實現教育現代化接力棒的過程中推動尊師重教優良傳統薪火相傳。不斷完善了“市委全面領導,政府全面主抓,人大政協監督支持,成員單位主動作為,社會各界爭先關注”的工作機制。
每年春節、高考、教師節期間,市級黨政主要領導都要深入一線看望慰問教職員工,研究工作。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和市級分管領導堅持深入校園指導工作,專題調研制約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市人大、市政協堅持組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視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工作。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教育發展,參與留守兒童關愛、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幫扶等活動,營造了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2017年7月,韓城隆重舉行“啟龍杠、拜孔圣、謝師恩”活動,列支100萬元重獎教育,在社會各界引發強烈反響。2018年8月市委常委會專題聽取教育工作匯報,市委書記褚錦鋒就提高教師待遇、重點學校提升等工作做出指示,市長杜鵬就加強校園安全等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教師節期間,因公在外學習的褚錦鋒致信全市教師,向大家致以親切的問候并提出期望和要求,杜鵬深入教育教學一線看望慰問教師,調研教育工作。市委市政府舉行慶祝頒獎晚會、列支200萬元獎勵教育工作。彰顯了在韓城建設黃河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關鍵時期優先發展教育的決心。
加大優質資源供給,實現群眾子女上好學
近年來,群眾對高品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持續加大。韓城市在充分研判后堅定地認為:只有加大教育重點項目建設、提升軟硬件品質、做足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加法,把每所學校都辦成群眾家門口的優質學校,才能破解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城區學校“大班額”過熱等問題,實現群眾子女上好學。
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財政對教育投入的主導地位。嚴格落實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4%的要求,千方百計盤活財源,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僅2017年財政對教育投入資金就達89807萬元,比2016年增加6.22%,創歷史新高;當年全市11所園校集中開學,累計完成投資8億余元,新增學位12150個。同時,全力實施校園美化、亮化、特色化、現代化工作,大力推進空調、淋浴設施、城市集中供暖、天然氣進校園工程和智慧校園建設工程,目前,全市教育信息化“三通”全面實現,以“五城聯創”提升“軟實力”,二十余所學校獲評各級綠色校園、園林式校園、文明校園、平安校園,創建工作成效明顯。積極實施陽光廚房和透明化管理,全市所有中小學幼兒園食堂灶臺已全部實現了電氣化,操作臺面、貨架等實現全不銹鋼化,視頻監控和玻璃幕墻安裝到位,辦學品質不斷提升。
農村寄宿制學校更是出現了“吃在學校舒坦、住在學校舒適、學在學校幸福”的新氣象,2018年春秋兩學期開學共有700余名學生返回農村學校就讀。
聚焦質量提品質,人才培養凸顯現代范
圍繞“培養什么人”,堅持在落實立德樹人、實施素質教育和滿足群眾現實需求中求取最大公約數。
一方面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高度重視學生理想信念培養、思想品德教育、身體健康水平提升和創新實踐能力、藝術素養、審美意識培養,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高雅藝術、青少年足球進校園。中小學漢字聽寫大賽、中華經典誦讀、球類運動會和校園藝術節、科技節等常態開展。以“一校一特色”建設為抓手,引領學校充分結合地域特色、挖掘韓城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展特色教育,“龍門鎮西原小學少兒行鼓”先后多次登上中央電視臺和陜西電視臺展示,成為韓城素質教育的一張名片。著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活動和動漫社團、平面設計、機器人等特色活動有聲有色。
一方面不斷滿足群眾對教育工作的現實需求。堅持把教育質量作為作風建設的重要抓手、選人用人的鮮明導向和考評考核的“硬指標”。將三項機制、執紀問責、年終考核、績效工資等要素全方位融入質量提升,樹立了“只有質量好才是真的好”的鮮明導向,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體系。 2018年全市高考再創新高,本科上線人數大幅增加,本土600分以上優秀學生培養實現重大突破、增長率為400%。韓城職專汽修、機電專業成功申報現代學徒制試點,汽修專業成功申報陜西省精品專業,45名學生在第十四屆全國職業學校文明風采大賽中獲得省級獎勵。
拉大框架抓研學,人文資源成為香餑餑
在建設黃河沿岸區域教育中心的具體探索中,韓城始終把創新發展作為工作的具體抓手。結合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強化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現實需求,于2016年啟動全市研學旅行工作,從此,“韓城研學”一路領跑,逐漸成為全國師生研學實踐的最佳目的地和全省研學旅行、全市全域旅游的標桿。
近兩年,韓城市建成了能容納800名師生的研學旅行宿營地,開發了九條線路、三十余種產品。在宣傳推介、機制完善和平臺建設上持續用力。舉辦“2018大美韓城研學行”啟動儀式,陜西省大學生社會實踐韓城行活動。市內35余所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研學。共接待北京市十二中學教育集團、華南理工大學等全國各地百余所學校二十萬人次師生和海外留學生在我市研學實踐,全國教師“品讀韓城”、高校學生“實踐韓城”、中小學生“研學韓城”并駕齊驅的韓城研學新格局已形成。
借勢借力促發展,“地市+高校”激發新動能
進入新世紀以來,先富起來的韓城人愈加重視子女的教育,去西安上學的現象愈演愈烈。在學生流失的同時,群眾對當地教育的不滿意和到西安等地投資、置業等問題愈加凸顯。如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留住學生已成為歷任主政者的政治考量。
立足改革創新實際,以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滿足黃河金三角區域群眾子女對接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基礎教育改革創新引領新高地為目標。韓城把目光投向基礎教育同樣領先的西安交大,與該校合作共建“西安交大韓城基礎教育園區”。園區規劃占地911畝,預計總投資13.7億,總建筑面積為38.8萬平方米,可容納超過1萬余名學生和幼兒就讀。園區委托西安交大管理運營,按照“中國水平、國際風范”的辦學思路,以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特色教育為主、量身定制設計教學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創新精神的人才。著力打造面向關中城市群、尤其是黃河金三角區域群眾子女對接優質教育資源和全國各地教師、教育工作者參觀學習基礎教育改革經驗的最佳目的地,引領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構建黃河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驅動和支撐。
項目開創了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融合協同發展、實現韓城與西安交大優勢疊加、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融合共贏的新實踐。目前,項目二期已全面運營,招生人數突破3000。在優秀學生、教師回流和基礎教育改革創新引領方面作用發揮明顯。創新基礎教育發展的理念和思路成為韓城周邊黨政領導和教育學習交流的典范。園區周邊已經成為恒大、綠地、碧桂園等知名企業投資的新“洼地”,以園區為核心的城市發展新增長極初見雛形。
著眼公平促民生,解出幸福韓城“教育密碼”
全面實施十三年免費教育。累計落實資金4420.9萬元,全面落實“學前教育一補”“義務教育一補”“高中家庭貧困學生資助金”“中職家庭困難學生資金”等資助政策和“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為1469名大學生辦理“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惠民政策全面覆蓋。著力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強化農村教育師資建設,大力實施城鄉學校結對共建,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建設全力推進,上學變得更加公平。建成覆蓋千余個家庭的三個省級留守兒童之家,持續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全面落實省級示范高中定向招錄農村學校學生和高中學校招生面向薄弱學校下延分數政策,兩千名學生享受實惠。
突出“扶智”“扶志”,深入開展“訂單式”幫扶,設立愛心基金150萬元救濟幫扶困難師生。首創黨員、教師與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以“三個一”活動為藍本,組織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包聯學生中累計開展家訪、學業輔導、談心談話、研學旅行等活動三萬余次,開創全省先河。首創“教育扶貧專項資金”,共發放資金4批次123.1萬元。盤活民政、慈善等各方資源,對貧困學生進行多元化幫扶,累計發放價值540余萬元的物資,3000余人次學生得到資助。積極實施“訂單式”幫扶。充分發揮社團、興趣小組等作用,按照“參加一個社團,培養一種興趣;學會一門知識,練就一項技能; 掌握一項技術,就業一個學生”總體思路,豐富和活化教育扶貧的形式,幫助貧困學生立志、明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全面成才。
今年教師節,韓城市委書記褚錦鋒在致全體教師的信中講到,“韓城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經濟站穩了全省第一方陣,有了經濟基礎,老百姓對良好的教育更加期盼。總書記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建設黃河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教育一定要走在前面,要用一流的教育作支撐,只有教育好孩子,才能成就韓城的未來。”
面向未來,韓城教育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旗幟鮮明地把優先發展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厚積人才優勢和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戰略。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加大投入,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強化師資隊伍建設,著力化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探索教育工作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路徑,推動重視教育、尊重教師蔚然成風,成為每個人的行動自覺和社會的共識。以“品質教育”為標準,涵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家國情懷,讓每個學生都能把對老師的教育之情轉化為濃濃的鄉愁和愛國之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