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方法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
作者:楊秋玉 陜西中醫藥大學中西醫臨床醫學系 陜西咸陽
發布時間:2018-11-21 14:41: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現出許多新現象、新問題,輔導員應用傳統的工作方法在滿足學生群體多元化的需求方面日顯不足,需要探索找尋新思路、新方法。本文旨在探討社會工作方法在學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資助育人、公寓管理、就業指導和少數民族事務等方面應用的可行性,以促進輔導員工作理念、方法的轉變,為輔導員工作帶來新的啟示。
【關鍵詞】社會工作 高校輔導員 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工作相關概念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利他主義為指導,綜合運用各種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機構和社區提供專業的社會服務,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專業和職業,是確保現代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學方法。[1]它倡導“以人為本”,堅持“助人自助”。
近年來,社會工作概念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關注,如何使其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體系中發揮作用也成為很多專家學者熱議的話題。高校中的社會工作是指在高等教育環境體系中,運用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術,對全體教育對象,特別是對在成長過程中存在困難與困惑的教育對象提供幫助。其目的在于幫助他們完善個人認知系統,滿足學習需求,直面生活中的問題,適應成長帶來的改變,從而調整教育對象個體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激發他們自身成長的內驅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21世紀以來,科技和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使“互聯網+”等新概念廣泛出現在大學生生活中。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之下,大學生群體接收信息的渠道也變得越來越多,他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主要是“90后”,甚至“00后”的青年群體,他們的成長過程是伴隨著社會變革和新生事物不斷涌現的過程,在網絡時代的廣闊視野下,信息迅捷,知識豐富,但情感和內心世界的發展速度跟不上新信息的攝入,他們好奇心強卻敏感,自信卻脆弱,思維活躍卻缺乏危機意識和前瞻意識,他們身上有鮮明的自主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向往獨立卻不夠成熟,他們的個體價值取向趨于現實化,這個群體有著獨特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灌輸說教,缺乏實踐性的引導和思考,忽略了新時代大學生逐漸變化的群體特征。
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的輔導員作為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常常容易“身陷”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往往沒有太多的時間對工作進行梳理和思考。工作理念大多是傳統的“以事為本”,在開展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缺少創新性,實效性也欠佳,工作方式方法單一,主要采取說教、面談等形式,開展學生活動也常常流于形式。
因此,在多元社會文化背景下,面對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多樣、個性特征鮮明的受教育群體,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要想真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到引領導航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就必須不斷總結,使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斷進行改進與創新不落后于時代發展,與青年學生的思想發展需求接軌。
社會工作方法在輔導員日常工作中的應用
目前,我國的學校社會工作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三種。高校社會個案工作,就是通過一種非間接溝通與交流方式,運用專業的技術與方法,對在校大學生,尤其是學習和社會適應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支持和服務。[2]小組工作也是一種教育的手段和過程,各種帶有一定活動目標的小組,在小組組織者的帶領和引導下,在業余時間段內完成活動。其目的是通過小組中的互動活動,完善個人人格和成長;或者為了達到活動前設定的具體目標,而促成小組成員間互助合作的集體行動。”[3]社區工作更加強調社區內資源的整合,通過社區的發展帶動個人的發展,并形成互補的優勢。[4]學校社區工作既包括校內學生共同學習生活的小環境,又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的大環境。
1.社會工作方法與學生日常管理
在學生的日常教育與管理中,綜合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協助學生適應一定階段的實際現狀,如新生的適應性教育[5]、專業思想教育等,可以使用一對一的個案輔導方式,針對學生個體的特殊情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解決方案;也可以采取小組工作方法,通過成員之間的互動,在觀察中互相影響、互相分擔、互相分享、互相支持,促進正能量在小組中產生,促進個人在小組的幫助下成長。
輔導員可以綜合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建立自信心和責任意識,使其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能夠協調好人際關系;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和體恤弱者的胸懷;幫助學生成長,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溝通。[6]輔導員在個案工作中傾聽、共情、鼓勵;在小組工作中充分利用主題班會、主題團日、學生社團活動等平臺,使大學生群體真正實現“助人—自助—互助”的良性循環。
2.社會工作方法與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強調“以人為本”。目前,針對高校大學生群體出現的心理問題所開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心理問題的識別、干預和預防上,而對學生積極心理品格的形成和培養等缺乏重視。輔導員可以通過某些具體社會工作方法的介入,分別就問題導向、預防導向和發展導向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實踐探索,實現立體式、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策略。[7]
社會工作個案方法認為,個體問題的產生與環境的影響關系較為密切。社會工作的理念,不僅幫助解決學生身心成長過程中的某個具體問題,還通過對學生個體的全面了解,結合其家庭成長背景及目前所處環境,幫助學生學習應對困難的方法。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全體學生為對象,社會工作中的小組方法既可以在有心理困惑的學生群體中實施,又適用于對普通學生進行知識拓展或能力提升,小組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介入,使受眾面擴大,更有利于提高整個學生群體的心理素質,并促進正向良性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式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形式多樣的團體活動,以及個體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等。社區工作方法的融入,可以從學生身處的家庭、學校、生活、學習環境、社會實踐環境入手,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心理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讓身處象牙塔中的大學生通過不同的社會身份體驗不同的環境,從而不斷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建立健全人格品質。
3.社會工作方法與資助育人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僅僅要提供物質資助,更要注重非物質層面的幫助,只有資助與教育并舉,濟困與扶志并重,才能使資助工作的實效與育人這一根本出發點有機結合,才能全力保障困難學生的成長與成才。社會工作當中救助弱勢群體的職能與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有很多的契合點。“助人自助”原則,在貧困生資助的領域中運用,可以讓學生在得到救助的同時激發自身潛能,明白通過自身努力才能成長成才的道理。
輔導員可以通過個案工作,了解經濟困難家庭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提供他們所需的、合理的具體幫助,并通過一對一輔導,挖掘其自身的優勢與價值,幫助其換個角度進行自我認知和評價,促使貧困學生學會客觀地面對逆境和科學地處理問題。
輔導員還可以通過小組工作方法,消除貧困學生的自卑心理,幫助他們樹立積極陽光的心態。由于物質的匱乏,他們自卑、孤僻、內向、怯懦,輔導員通過組織不同主題的小組活動,可以使他們在團隊中獲得支持與歸屬感,并從中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良性的人際關系。
在社區工作方式中,輔導員一方面可以通過校內社區中的勤工助學崗位,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困難問題,有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創業;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校外社區開展社會調查、義務支教、為家鄉作貢獻等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貧困學生懂得感恩和回饋社會。
4.社會工作方法與公寓管理
公寓是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同時它也是輔導員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境載體,它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就是一個“社區”。輔導員應根據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建立公寓社區服務體系,在讓人身心放松的生活環境中,綜合運用個案方法解決心理困惑、小組方法解決宿舍矛盾和人際關系問題、社區方法促進勤工助學崗位的拓展。
公寓是大學生在校期間重要的生活居住場所、放松娛樂場所以及人際交往場所,也是矛盾容易集中出現的地方。在這個學生熟悉并且感到舒適的場景中開展小組活動,會大大降低抵觸和反感的心理情緒,更容易使小組成員放松和投入。輔導員可以將集體中存在的生活適應不良、人際交往障礙、情緒情感問題等編入情景劇本,通過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換位思考、合理宣泄,從而幫助學生發現自我、分析矛盾、解決問題。
5.社會工作方法與就業創業指導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除了拓寬就業渠道外,也更加注重學生在校期間的就業服務指導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社會工作方法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比如,每個學生各有所長,個案工作通過一對一的定制化服務,挖掘學生自身的優勢以及擇業過程中的障礙點,糾正其不合理的認知,可以使就業指導更加具有針對性;小組工作中的交流探討互動,可以使學生在模擬中得到更多的鍛煉;社區工作可以更多地利用校園以外的社會資源,增加學生實踐動手的機會,綜合提升其就業能力。
在創業指導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和實踐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性,利用個案工作法可以使創業教育更具有針對性;鼓勵創業的學生形成自助小組,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將創業思路或創意萌芽進行具體化和可行性分析,通過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來提升和明確自身想法;利用社區方法將社會資源、信息資源、人脈資源進行最大化整合,學生能夠在創業實踐中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地應用出來,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以創業促就業,以群體帶動個體,從而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8]。
6.社會工作方法與少數民族學生事務
當前社會形勢復雜多變,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機遇的同時,也充滿挑戰。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以人為本、平等、尊重、個別化、接納等專業價值觀是從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問題,有助于更好地進行服務育人[9]。小組活動可以促進不同民族間學生的文化和情感交流,使其體驗互幫互助氛圍;社區方法強調“人在情境中”,通過共同慶祝少數民族節日而營造積極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促進民族團結。
總結與展望
以單向灌輸式教育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往往選擇“圍追堵截”,而不是“梳理疏通”,很多問題無法從本質和根源上解決。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和挖掘學生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將社會工作“服務學生”“助人自助”“平等尊重”的工作理念、方法、服務等,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指導和引領學生實現自我成長。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10]。在注重個人發展的當下,如何幫助學生在大學階段真正走向成長,是每個輔導員都應該思考和探索的。借鑒社會工作理念,將社會工作的方法與輔導員日常工作的各個方面有機結合,相信會對創新學生工作思路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白日新:《社會工作方法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運用》,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2012,第1-2頁。
[2]楊小龍、張子中:《高校社會工作》,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3]徐震、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第5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4]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高冉、張福珍:《社會工作嵌入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模式探討》,《科技視界》2015年第10期,第25-26頁。
[6]吳水麗:《香港如何推展學校社會工作以保護兒童》,載王明仁等主編:《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1998。
[7]付翃飛:《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工作介入模式探索——以黑龍江工程學院為例》,《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64-66頁。
[8]張紀霞:《社會工作視角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教育與職業》2013年第27期,第92-93頁。
[9]安民兵:《社會工作視閾下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第24-27頁。
[10]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4號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