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性視角下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機制研究包括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準入機制、職業心理素質的保障機制、運行和維護機制及評價機制等完整的機制研究,同時該研究還具體提出了“工作坊”模式與發展性視角下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運行和維護機制的設立。

關鍵詞】發展性視角 民辦高校 輔導員 職業心理素質 培養機制

基金項目:本文為首屆陜西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項目成果之一。

通過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研究論文的梳理,發現大量的研究集中在高校輔導員勝任力和職業倦怠主題,職業承諾、職業認同、心理契約、自我效能等心理學理念亦引入了輔導員職業化研究領域,但這些研究大多處于引入概念的階段,提出的政策相對比較少。同時,目前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結構研究比較多,對于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的機制研究比較少,而對于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的機制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在發展性視角下對此進行了一些探索。

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機制研究的

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之一,也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線的學生管理人員, 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伴隨學生度過大學生活的各個階段。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教育系統里的一個特定群體, 既是思想的直接傳播者,又是影響與之密切互動的大學生最重要的人,其心理素質不僅影響“九大”職業功能的心理育人功能,還涉及其他“八個功能”的基礎心理素質和實施效果,更是在協同作用下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與提高。所以, 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心理素質培養非常重要,不僅涉及輔導員的勝任能力,還涉及在教育實施過程中的成效和輔導員職業功能的開展。眾所周知,黨的革命路線確定后,關鍵因素還在“人”上,輔導員的職業心理素質關系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的基礎;關系切實提高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的方式方法;關系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關系不斷開創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目標的成效。

所以本研究不但可以探索出一條適合民辦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心理素質培養機制,還可以為其他高校在發展性視角下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機制研究提供借鑒。

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機制研究的主要內容

1.基本概念

(1)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

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是指圍繞全面落實中央16號、教育部24號令、《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央31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2017)等文件精神,以提升思政工作的“十大”任務和內容為行動綱領,以輔導員“九大”職業功能為職業標準的高校輔導員職業對其從業人員所要求具備的心理因素總和,包括核心的人格、角色意識、角色體驗、角色期待等。

(2)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

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研究更加側重于分析和針對民辦高校的特點、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特點、民辦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協同發展特點,更聚焦于發展性視角的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研究。在內容上,發展性視角輔導員職業素質除了應具備“九大”職業功能外,更加側重于對學生的學業輔導(挖掘學習潛能,提高各種能力)、人格輔導(完善自我、實現自我)、人際關系輔導(增強適應社會能力)、心理素質輔導(學會心理調適、管理自身情緒,保持健康心態)。因此,發展性視角下的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要求輔導員具備發展性教育和職業心理理念、具有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技巧。

(3)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機制

該培養機制是指圍繞發展性視角下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要求進行職業心理準入機制、職業心理保障機制、職業心理運行和維護機制以及評價機制的綜合培養機制研究。

2.基本研究內容

發展性視角下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機制研究包括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準入機制、職業心理素質的保障機制、運行和維護機制及評價機制等完整的機制研究,其中運行和維護機制是重點與難點。

(1)發展性視角下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的準入機制

該機制應該包含具備發展性視角的教育、職業心理理念,具有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和人格基礎,具備掌握發展性視角理論知識和實踐的心理動力,構建輔導員職業資格認證體系,規范準入選聘程序,完善選拔方式方法。

(2)發展性視角下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的保障機制

該機制應設立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組織機構,完善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隊伍建設,加大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保障經費投入。

(3)發展性視角下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的運行和維護機制

①工作坊模式與發展性視角下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運行和維護機制關系。

a.發展性視角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學生服務、學生事務工作應符合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要求。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研究普遍形成一個共識,即輔導員工作不應“僅僅滿足于受教育者心理上的適應”,而應該“在輔導員職業心理的培養下,保持自身心理素質,應對職業心理壓力和沖突、意識并解決職業倦怠,提高自我的職業效能感,同時優化全體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促進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發展”。

b.工作坊模式與內部“自我維護”的驅動作用。心理學研究證明,個體因個人成長需求而形成的主觀心理“自我維護”能力是促進心理健康的核心驅動力。

c.工作坊模式與外部支持系統的調節作用。工作坊模式中的團體體驗、督導體系是外部支持系統的重要作用環節,直接影響輔導員的職業心理素質和職業能力。

②開展工作坊模式的內容與設想。

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建成具有國際視野的、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和能夠創新開展特色而又形式多樣的“心理工作坊”精品輔導員團隊心理工作坊模式。不但可以作用于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運行和維護機制,還能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途徑。工作坊與英文 workshop相對應,指以在某個領域富有經驗的主講人為核心,由30~40名成員組成的小團體在該主講人的指導下通過活動、討論等多種形式,共同探討某個話題或進行心理成長性動力小組訓練。由于參與人數少,便于互動,參與者可以獲得很多通過普通講座無法獲得的成長體驗,因此工作坊逐漸成為一種提升自我的學習方式,并已普遍存在于各行業。世界主流的表達性藝術心理模式與心理活動有著非常大的差別,通常心理活動形式、趣味、參與度聚焦較多,時間多以專題短期形式為主,但心理工作坊模式除了兼顧以上之外,在時間設置上更趨向于專業的心理工作。可封閉小組每周一次,每次一個半小時,連續6周等,在專業背景上更加突出心理理論與受眾結合,如對于“self”主體探索,并探索情緒與情結理論、心理適應與人格發展理論、心理類型與MBTI等,突出心理理論背景對于工作坊的指導,突出在各類工作坊中團體動力的發展和對自我的探索。

③國際化的視野與資源。

借助整合的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國際沙盤游戲治療學會(ISST)平臺,學習和掌握最前沿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廣泛地向國際及國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并創新心理工作坊的模式,聚焦輔導員和學生喜歡參與的、喜聞樂見的多種心理咨詢形式,諸如積極書寫技術心理工作坊、園藝心理工作坊、木藝心理工作坊、烘焙心理工作坊、曼陀羅(同一性整合)繪畫心理工作坊、童話心理劇心理工作坊、團體沙盤心理工作坊、陶藝工作坊、舞動心理工作坊、手工縫制心理工作坊等,并把引導輔導員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認識,促進自我同一性整合等發展性目標作為總體思路,實現輔導員潛能的發展。

④拓展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深度, 充分利用國際一流資源。

如進入IAAP(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心靈花園、ISST公益項目督導體系和注冊系統督導,進一步進行系統理論的學習和培養。

⑤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及國際前沿學術文獻翻譯。

⑥形成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團隊,并進行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的自助、互助服務項目指導和工作坊模式的復制與實踐。經過工作坊模式的培育,形成有梯隊又各有特色的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培養團隊、自助和互助團隊。通過IAAP和ISST 以及中國注冊系統的專業平臺學習、督導能夠培育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專業知識過硬、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育載體及模式的專業隊伍。

(4)發展性視角下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的評價機制

①明確核心點。

民辦高校輔導員心理素質培養機制立足于輔導員隊伍建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進,也立足于輔導員個人的發展,在整體建設的同時尊重輔導員符合職業需求的個性發展,注重通過工作坊的形式以及多樣化、國際化的創新活動調動輔導員主動參與的能動性,從而真正實現評價機制在輔導員心理素質培養過程中的積極導向作用。

②建立專業評價標準。

建立專業評價標準是一個職業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建立專業評價標準有利于保證民辦高校輔導員工作發展方向,有利于進一步規范輔導員心理和職業行為,促進輔導員專業化發展。

③補充和建立民辦高校輔導員評價細則。

我國針對輔導員工作的評價政策和條例較少,高校在進行輔導員的評價時缺乏理論指導和法理支撐。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以下簡稱“標準”),對輔導員的職業概況、基本要求和各職業等級能力標準進行了規范與要求,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將該“標準”作為本地區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基本依據,完善輔導員聘任、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但該“標準”并沒有針對心理素質提出一定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因此,還要從發展性視角為出發點,結合民辦高校的特點,制訂評價機制,以有助于輔導員自身的成長,有助于民辦高校有規可依。

參考文獻:

[1]孫新玲:《對心理和諧問題的哲學思考》,《理論探索》2016年第6期。

[2]陳愉炯:《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壓力分析及緩解方法》,《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3]謝維和:《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一種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

[4]王國良:《高校政治輔導員心理壓力及其調適探析》,《理論導刊》2007年第3期。

[5]何晶梁:《淺析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