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和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這一戰略對于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高校要實現“雙一流”,理念、思路、發展戰略最為重要,思路決定出路,高校自身唯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才能與時俱進。各級管理工作者唯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用戰略思維、戰略眼光、戰略管理來破解發展前進路上的各種難題,才能促進高校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雙一流” 高校 發展 戰略思維

大學戰略及其意義

1.戰略的含義

“戰略”一詞原為軍事用語,意指對戰爭全局的籌劃和指導,是一種駕馭全局的指揮藝術。

我國軍事戰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孫子兵法》。毛澤東認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規律性的東西。在一般管理領域,戰略就是一個組織的總目標,它涉及一個時期內帶動全局發展的方針、政策與任務。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校長杰瑞德·柯哼教授在我國參加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時曾說:“制定大學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大學校長始終縈繞心頭,‘徹夜難眠的問題’。”

2.大學戰略

大學戰略,也叫大學發展戰略,本質上是采取一些優化的方案,調試組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而達到發展的目的。

寇普(Cope)在《機遇來自實力:戰略規劃案例研究》中對大學發展規劃是這樣描述的:一種開放的系統論指引院校之舟在前進道路上順利地通過各種變化多端的環境;它是一種行為,對未來外部環境狀況可能引起的問題預先提出解決方案;它是一種手段,在持續的資源競爭中用來爭取有利地位。它的主要目的是把院校的前途和可預見的環境變化聯系起來,使資源獲得快于資源消耗,從而能成功完成院校的使命。

大學戰略首先是戰略管理理論在大學管理中的運用。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大學戰略:大學戰略就是在對大學內、外環境全面分析、預測的基礎上,為適應未來的發展變化,創造和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求得長期生存與發展,就整體的未來所作的長期性和決定性謀劃。它是一所大學在一個較長時期內辦學指導思想、辦學目標以及應對措施的集合。

大學戰略與大學戰略規劃可理解為同一概念。這里要特別注意學校發展的前提:要對大學內、外環境有清楚的分析和清醒的認識,要面向未來,創造和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以求得長期生存和發展。

3.研究和制定大學戰略的意義

總體來說,我國大學重視戰略管理的時間不是很長,可以說是剛剛起步,其意義為以下幾點。

一是更快提高辦學水平和地位,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我國高校正處在戰略發展機遇期。大學的跨越式發展,是指大學抓住有利時機,在一定時期內以較快速度發展,使辦學水平和學校地位迅速提升,實現對先進大學的跨越。歷史上德國大學學習英國而超過英國;美國大學學習法國而超過法國,美國許多大學在短短20年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跨越式發展,不僅是學校辦學規模擴大、經費投入增加、硬件設施改善,更主要是辦學思想、理念和體制上的突破;是在積極吸收前人、他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趕超性的發展;是抓住機遇,不斷改革,突破原有模式的創新性發展,最終表現是又好又快的發展。

二是適應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積極應對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外部環境包括經濟全球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學分類指導管理、兄弟院校爭先恐后的快速發展等。我們所面臨的境地就是“競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力資源競爭,即高水平師資的競爭;二是生源競爭;三是辦學資源競爭;四是無形資源競爭,如大學社會聲譽的競爭。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范圍之廣,程度之激烈,都已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從競爭結果看,大學之間的競爭雖不像企業那樣慘烈,但同樣存在優勝劣汰的現象。大學生同樣面臨不進則退,緩進則退,甚至是“生存還是死亡”的巨大壓力。

三是改進戰略規劃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經之路。回顧我國大學管理的發展大致有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日常管理為特征的內部管理階段。計劃經濟時代,中國高校沒有太多的自主權問題,大學管理實質上是一種“外控管理”,即上級機關高度集權,學校從校領導到中層管理者及教師,都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上級以及學校的政策措施,不必考慮組織外部環境、長遠目標,以及如何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去實現目標等問題。第二階段是以發展規劃為特征的規劃管理階段。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大學在逐步確立相對獨立的法人地位、擴大辦學自主權的同時,也進行了深刻的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許多大學的主體意識、發展意識、競爭意識逐步強化,開始謀劃長遠發展,不僅抓規劃,還制定了三大規劃,即發展戰略規劃、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規劃、校園建設規劃。這階段的戰略規劃工作由于人們對其重要意義缺乏普遍認同,所以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規劃的權威性、法定性未能體現出來,穩定性、科學性還不夠。在實施和執行方面,既缺乏共同理念的引導,又缺乏整體氛圍的營造以及有效的控制、評估手段,有些大學規劃是“紙上畫畫,墻上掛掛”流于形式。在學校內部管理上,規劃工作是規劃部門的事,協調合作工作不夠到位,各種資源缺乏整體配備,有效性不高。第三階段是以發展戰略總攬全局的戰略管理階段。戰略管理不僅涉及戰略的制定,還包含戰略的實施,以及對戰略的評價等環節。因此,是全過程的管理,是一種動態的、總體性管理。

大學戰略的確定

1.大學戰略選擇

一般而言,選擇和確定學校戰略會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1)現行戰略的繼承性。通過評價,考慮現行戰略的合理性,在繼承中不斷改進。

(2)學校對外部環境的依賴程度。大學作為非營利組織,受國情、政府、教師、學生等多種因素制約,對外部環境依賴較高,所受的影響也較大。

(3)學校領導班子。學校領導班子的價值觀及應對風險的態度對戰略選擇影響較大。是否勤于學習,勇于實踐;是否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否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是敢于冒風險,還是保守求穩等都影響戰略選擇。

(4)時間因素。是著眼于長期發展還是短期行為?目標不同,戰略的選擇就不一樣。學校決策者不應好高騖遠,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要著眼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

(5)學校內部的權利和人事因素。學校也是一個復合社會,有不同的大學利益“族群”或者群體,如:學生、教師、醫務人員、工人、離退休校友等,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標。戰略選擇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系統分析過程,也是一個協商過程,是學校內部各方面人事關系和權利平衡的結果。

(6)競爭對手的反應。大學在作戰略選擇時,要考慮同行業和同層次學校的反應,選擇不好,有可能引起競爭對手的強烈反應。學校的決策者必須考慮到這種反應,估計競爭對手的反擊能量,正確作出戰略選擇。

2.大學戰略的制定

在管理理論中,如何形成和發展一項戰略有很多種方式。大家多推崇SWOT分析法(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認為是戰略制定中的典型模式,被明基伯格稱為“設計學派模式”。該模式要求上層管理人員作出內部評估,了解組織的能力、優勢和劣勢;對外部環境作出評估,從經濟、市場、競爭、社會和政府政策的變化基礎上判斷出威脅和機遇,然后推論并謹慎選擇一個特定的行動方向。

(1)大學戰略分析。一般用SWOT分析法(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分析的內容為:①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如領導體制、部門改革、市場經濟)。②社會和人口統計(如家庭結構、社會結構、總體受教育水平、人口規模、速度等)。③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關注度。④技術、科學和環境方面的發展現狀(如網絡時代)。⑤教育政策及發展趨勢(如綱要、高教分層管理)。⑥學校在本地區和同行業中的優勢和劣勢。

大學內部要素分析應集中于以下幾點: ①大學能夠建立和維持的出色領域。②能夠支配的資源和這些資源的特征。③人力資源的狀況。④學校傳統、文化特點及價值觀。⑤領導力、管理結構和管理水平。大學資源包括以下幾類:物質資源、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和隱形資本(文化、聲望、影響力、大學的外部關系)。美國學者喬治·凱勒認為大學傳統、文化、價值觀及抱負是大學最重要的內部要素。對大學內外部環境與要素分析評估是戰略形成階段的核心,將內外部分析結果與組織的使命相對照,就會找出差距,然后制定發展戰略,努力縮小這些差距。

(2)大學的使命與愿景。大學的使命與愿景是制定大學戰略的前提。大學的使命是指大學的主要職責和任務,大學使命是大學理念的具體和外在形式。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繼承創新是大學四大職責和任務。

大學愿景是根據大學使命在征集師生員工和校友心愿基礎上形成的共同心愿和美好遠景,它使任何一個人都能夠歸屬于這項重要的任務和事業。大學的使命、愿景與精神、理念都以大學文化為基礎。

淺析陜西中醫藥大學發展戰略

陜西中醫藥大學的工作指導方針為內強筋骨,外塑形象。

1.堅持內涵建設的“四大戰略”

(1)質量立校。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學校通過召開教育工作會、研究生工作會,不斷研究、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后期臨床教學,改善教學硬件條件,進行實驗室改革。

(2)科技強校。學校通過組建協同創新中心,解決科研與高層次人才引進的難題;建設實驗中心解決學校實驗教學分散的難題;集中學校優勢資源并進行整合,不斷提高科研實驗水平。

(3)人才興校。學校通過人才分配服從學校發展導向,引進中醫藥界有名的學科、科研領軍人才段金廒、劉保延等,充分發揮專家的積極作用,提高學校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水平。

(4)文化鑄校。學校融合大醫精誠、延安精神、邵小莉精神等內涵,形成了陜西中醫藥大學獨特的校園文化,形成以文化引領學校發展方向,以文化助力學校內涵建設,以文化保障學校鑄魂育人的特色。

2.特色化戰略

一般認為,大學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大學在發展中穩步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辦學特色必須具備以下特征。

(1)辦學特色有獨特性。判斷大學獨特性的參照物是其他大學,要明顯區別于其他學校的辦學風格。但區別并不等于特色,獨特性要成為優勢,只有是別的學校短期內達不到的,才能被稱為“特色”。

(2)辦學特色集中體現在學科建設上。辦學特色的根本性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突破、辦學定位、辦學水平等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在某個學科區域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并以此確立學校的地位和影響,學科有帶動輻射功能。

(3)辦學特色必須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累形成的,并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和相對穩定性。

(4)辦學特色重在創造特色形成與競爭的過程。特色形成的過程也是創造的過程,學習和模仿他人的結果不是特色,特色是創造的結果。

在大學趨于“閉后性”的今天,要想又好又快發展,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辦出特色。

3.國際化戰略

大學國際化戰略的構成要素有以下內容。

(1)學生的國際化交流。信息化不發達時留學生交流是國際化的最初手段,因為能帶來多方面的效益,所以留學生交流已經形成了一個充滿競爭的國際留學生市場。

(2)教師的國際交流。教師之間的交流可以推動教學、科研發展,一方面促使教師隊伍國際化,另一方面使教育思想觀念、課程和教學向著國際化發展。

(3)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主要通過有關國際組織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學術聯合會議(ICSU)等機構設立的項目,可進行校際合作研究,進行研究人員交流,進行國際會議學術交流和學術信息交流。

(4)加快課程國際化進程和擴大課程國際化氛圍。許多發展中國家已將此項工作作為快速提升教學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徑。課程國際化也是擴大學校知名度的重要途徑。

(5)制定和建立區域性高等院校合作計劃和組織政策。通過高等教育區域性聯合,促使各校學生分階段學習,互轉學分,共同開發課程,促進人員相互流動。

(6)跨國教育的開展。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英語國家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高等教育輸出國,以亞洲為主要市場,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跨國教育,主要包括海外分校、合作辦學、遠程教育、企業大學等。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在澳大利亞進行海外跨國項目學習的學生數占其外國留學生的44%。

4.學科綜合化戰略

建設“一流學科”既要建設好原有學科,又要增設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專業、新學科,使大學向多學科綜合發展,更主要的是以學校原有學科,特別是優勢學科為基礎,交叉融合,形成學科綜合化競爭優勢。

學科交叉滲透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在學科發展過程中,通過交叉滲透產生交叉學科和重大科研成果;二是在學科整體功能上體現多學科的優勢,培養學生寬廣的視野與全面科學的思維。

5.合作聯盟政策

合作與聯盟嚴格意義上是有區分的,合作有可能是短期的,是在一個領域小范圍、簡單的合作;而聯盟是一段時期相對穩定的、范圍較廣的,甚至是有相對法律效應的合作。合作聯盟的范圍不應僅限于國內,還應拓展到國外,立足行業,面向世界。

戰略選擇的本質就是決策。大學戰略選擇的過程是學校領導人的戰略思維過程,要求領導人必須要有領導頭腦,即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具有進行戰略思維的素質、胸懷和修養;具有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具有對各種戰略進行分析、比較、鑒別、選擇及擇優的能力。高校要真正履行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職能。高校從業人員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領導班子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用戰略思維、戰略眼光、戰略管理來破解發展前進路上的各種難題,才能最終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包水梅:《關于大學發展規劃的基本理論問題探討》,《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年第2期。

[2]尹志國、薛艷:《地方綜合性大學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思考》,《教育與職業》2012年第24期。

[3]董新偉:《行業劃轉院校面臨的挑戰及其發展戰略選擇——以遼寧行業劃轉院校為例》,《中國高教研究》2012年第7期。

[4]周勝良、張金泉:《論高校主要領導干部的戰略思維能力》,《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年第S3期。

[5]鄭華均:《實施國際化戰略,扎實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高教與經濟》2012年第3期。

[6]翁翼飛、劉忠見:《華北科技學院辦學定位、辦學特色與國際化戰略》,《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7]周密、陳曉劍:《中國高校發展戰略規劃的效用研究》,《江蘇高教》2008年第3期。

[8]何致瑜:《重視與加強高等學校的文化建設——關于大學文化建設的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