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術在幾千年的演變發展中,成為了中華兒女的驕傲,成為我們的國粹。武術融合了各家的思想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而逐漸發展為多個流派。在文化融合的現代社會,武術文化內涵的傳播離不開高校的教育,高校有了武術文化的進入,才能形成特色的高校武術文化。高校對武術文化內涵的教育,不僅是對學生身心的教育鍛煉,更有利于武術的進一步推動和發展。通過傳播武術文化內涵,不僅加強了高校與社會的聯系,還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同時能調節大學生的心理,增進其身心健康,進一步提高其綜合能力,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武術內涵 武術教育 民族精神 哲學思想 高校教育

武術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1.武術文化的概念

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主要的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由其具體動作形態,動作形態的內在原則,以及支配這種內在原則的三種要素組成。

2.武術文化的特點

(1)武術文化的內涵在千百年前就逐漸形成并開始成熟。孔子的時代是屬于哲學家的時代,老子、莊子、墨子等大家的哲學思想,影響社會思潮的方方面面,中國武術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呈現出注重內涵的哲理化趨向。墨家創始人墨翟將墨家思想融入武術當中,使武術有了重人輕己、重義輕身的俠義精神。

(2)武術內涵中所包含的精神、倫理道德、禮儀及哲學等。武術中的禮儀在精神上最注重的是尊師重道,對傳授自己技能的人尊稱為師父,師父的愛人稱為師娘,同門學藝,先入門者叫師兄或師姐,后入門者稱為師弟或師妹,與師父同輩的稱其為師叔。在行為上是以抱拳禮來表示尊敬,這是武術禮儀的一種表現。武術中的哲學思想,早在古時,武術家們就將劍術上升到哲學層面。《越女論劍》為武學理論名篇,其中講:“凡手站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

(3)武術有武術的精神,武術精神的首位是武德。其中描述這些精神的詞匯有不屈不撓、正氣凜然、自強不息等,這些詞匯中表現更多的是俠義精神,其中還包括儒家的謙遜好學、倫理精神,道家的修身養性等。

(4)武術可以強身,可以育人,如詩仙李白、唐太宗李世民、乾隆皇帝等都是文武兼修。武可修身,文可修心,但武更可以讓人身心得到升華,知道禮儀,懂得倫理,明白道德。武術的練習不僅僅是強身健體防身自衛,更多的是學習武術的內涵,在武術中我們可以修身修心,可以了解中國更多的傳統、道德、哲學,以及千百年來發展中各種武術智慧的結晶。

武術文化內涵在高校教育培養中的意義

中國作為世界體育強國,武術是我們的國粹,弘揚國粹是我們每個武術人的責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武術以表演的性質進入奧運,這對于武術發展是一個契機,而這個平臺僅僅只是讓我們了解了武術的攻防含義和武術套路中所展現的力與美的結合,卻沒有展現武術在千百年發展中所注入的文化內涵,所以挖掘武術的本質及文化內涵,對于武術的發展是催化劑,起到的是必要性的助推作用。

1.在高校開展武術文化內涵教育有利于武術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揚

武術中植入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對學生進行武術文化的教育,就是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并且使青少年具有較強的民族精神意識、素養和品格,使其能更好地繼承民族文化、傳承并弘揚民族精神。

2.在高校開展武術文化內涵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人文素質

武術在千百年來的風雨歷程中,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成分和要素,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融合了儒家、道家等古代哲學思想,在武術中可以找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烙印。武術作為高校重要的體育內容,那么就更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從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3.在高校開展武術文化內涵教育有利于磨煉學生意志

武術有著積極意義的本質,而早期武術被作為軍事訓練手段,其性質尤為突出。普及練習武術,弘揚中華武術文化內涵,不僅可以增強青少年的自信心,磨煉他們的意志,陶冶他們的情操,還能健全和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質,使青少年除了有健康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外,還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4.高校對武術文化內涵的教育有助于武術在更大范圍的傳播和發展

高校聚集了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高素質人才,是文化教育的主陣地。而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個高校成為了一項不可缺少的體育鍛煉項目。高校是一個具有更高水準的平臺,擁有更高素質人才的地方,是一個交流的窗口。武術作為我國的一個獨有的特色項目,成為了高校打開窗口交流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而作為中華兒女,在學習武術中的美好傳統文化的同時,更應該義不容辭地將這種文化傳承和弘揚。因此高校對學生武術文化的教育培養,更有助于武術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發展。

武術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在高校開展的各種文化活動中,很少看到武術文化活動,除了武術課程基本的技術教學外,幾乎不能看到相關武術文化的活動,這造成更多的高等學子只了解武術部分的文化,卻不能更深層地了解武術的武德、精神、哲學等文化內涵。可見,當前的校園武術文化并沒有與校園文化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而是被孤立了,這使得武術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傳播。

1.武術在現今高校教育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高校武術普通課程。高校普通武術教學過于單調、呆板和陳舊。雖然武術在今天的國際上聲譽很高,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很多學生雖喜歡武術,對武術充滿了渴望,卻不喜歡上武術課。

(2)高校武術協會。高校的武術協會顯得過于孤立,因為缺乏學校的支持和資深教師的支持,主要依靠的是一些技術比較好的學生在傳授,使得武術的傳播受到限制。

(3)高校武術隊。在高校武術隊中,很多隊員來自于高水平運動員的選拔,有的來自省隊,甚至有國家隊的退役運動員,他們來到武術隊主要是為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比賽,為校爭得榮譽,這使得很多普通學生沒有加入其中,對武術隊望而卻步,導致武術隊與其他學生無關系,也使得武術文化的傳播變得艱難。

2.將武術文化內涵融入大學武術教育培養課程的措施

在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今天,把中國武術文化在高校中進行廣泛有效的傳播,滲入學生的道德觀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將有巨大的積極意義。因此,要加速高校武術文化的傳播,武術項目應該出現在各大小比賽,以及各種形式的表演中。在校園活動中進行推廣,需要校領導和教育機構的支持和重視。

校園的武術文化體系包括武術課程、武術協會、武術隊。

(1)高等學校的武術課程是武術文化傳播的最好途徑。因為武術課程在很多高校已經成為一門必修課,雖然很多同學在被迫上這門課程,但是可以在這個基礎上來傳播武術的文化內涵,更好地提高高校學生的興趣,從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2)武術協會是建立在很多對武術有興趣的人群自發組成的一支武術愛好者的隊伍中的。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借用這個平臺來培養協會中武術愛好者的武術文化內涵,從而使協會中的人再到校園中進行宣傳,形成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

(3)高校中的武術隊起到的是決定性的作用。在武術隊中,不乏技術很好的學生,這樣在實際的表演中,可以讓校園其他同學對武術產生興趣。武術隊可以和武術協會相輔相成,在校外進行多方面交流,一是技術交流,二是武術文化內涵的交流,這樣才能使武術文化在高校中更好地推廣開來。

參考文獻:

[1]郭玉成、李守培:《體育強國視域下的武術發展方略》,《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

[2]張峰:《武術發展的文化本質理論審視》,《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

[3]楊玲、葛畢敬、溫靜:《滄州武術文化內涵對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教育意義》,《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

[4]李永明:《近代以來武術思想的演變歷程》,《體育文化導刊》2012年。

[5]邱丕相、馬文國:《關于中國武術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