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重構
作者:左張弛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寶雞
發布時間:2018-11-20 10:45: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本文以高校鋼琴教學為出發點,在分析我國高校鋼琴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重構的積極意義,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 高校 鋼琴教學模式 重構
近幾十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行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幅度上升,對藝術的熱愛與重視也越來越濃厚,鋼琴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雖然我國在鋼琴教學方面已經有了較好的發展,但就整體而言,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進行分析和探討。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進行高校鋼琴教學模式重構,彌補傳統鋼琴教學模式的漏洞,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的音樂人才,是時代賦予鋼琴教師的重任,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鋼琴教學的簡要概述
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當代中國高校鋼琴教學中,普遍采取兩種課程模式以供學生進行選擇:必修課和選修課。通常來說,必修課是為音樂專業學生所設置的,其傳授的是必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規范性,旨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和演奏水平。而選修課的選擇對象往往是全校師生,通常以公共課的形式進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喜好特長,選擇上課與否,主要是基礎性的課程,以激發學生音樂興趣為主。
高校鋼琴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差異化,教學簡單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藝術成為當下非常熱門的專業之一,學習鋼琴的人數與日俱增。在大多數高校,專業人數不斷增多,但教師的數量并沒有增加。因此,常常出現“教師少,學生多”的問題,再加上各個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所受的教育也有差距,他們的能力也呈現出差異化。針對這種現象,實際的鋼琴教學過程必然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能力和水平需求,導致教學效果不好。
2.教學內容片面化,社會氛圍功利化
內容決定著學生所學的知識水平和質量。因此,教學內容是學生學好鋼琴的關鍵因素。通常來說,教師以學生自身生活經驗和情感為基礎,理論聯系實際進行鋼琴教學,可以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從實際教學過程來看,許多高校教師更側重實踐方面,反復讓學生練習同一曲目,要求其達到行云流水的程度,這樣就容易使學生形成只要反復進行鋼琴練習,就可以提高演奏水平的錯誤認識。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反復練習無疑是必要的,這種教學模式有它的優勢,但如果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支撐,實踐和練習真的會培養出真正的鋼琴人才嗎?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因為,就目前形勢來看,大多數人判斷一個鋼琴家優秀與否,通常是以他的證書或考取的鋼琴等級作為依據。所以,大多數學生也逐漸形成了這種意識,普遍認為只要等級高,鋼琴的演奏水平就高,往往忽略了真實情感,在學習鋼琴時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并沒有在演奏過程中激發自身的切實情感和想表達的東西,這樣就容易使他們麻木練習,無法認清自己內心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3.教育意識片面化,教學方式滯后化
雖然,近年來藝術學科在高校專業學科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相對于理工類或綜合類學科來說,鋼琴教學依舊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和發展。正是由于這種教育意識的片面化,導致鋼琴教學在實施和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資金匱乏、供給不足、設備不全、師資力量薄弱等。正是由于這些原因,鋼琴教學質量才無法得到保障。同時,我國高校鋼琴教學方式過于滯后,教學模式傳統化,反映在實際鋼琴教學過程中,則是教師過于注重技能教學,許多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后習得了某一曲目,但是對該曲目背后深層次的意義和所要抒發的情感、主旨、意圖等都不理解,缺乏情感滲透,最后往往導致學生在演奏時“徒有其形,毫無其神”。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重構的意義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優越,互聯網技術給高校鋼琴教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眾所周知,傳統的師生單向傳授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于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針對傳統鋼琴教學模式的不足,鋼琴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優勢,打造一個全新的鋼琴教學模式,進行高校鋼琴教學模式重構,這不僅有利于鋼琴教學的信息化發展,使其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同時也可以更好地聯系生活實際和利用所有可行的手段,以培養出高技能、高素質的音樂人才。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重構的策略
1.合理打造網絡平臺,更新教學方法
高校鋼琴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鋼琴的發展與演變過程、鋼琴藝術的發展史、鋼琴演奏基本理論、鋼琴演奏方法和基本技能等,這些專業課知識都是鋼琴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也是他們日后成為一名優秀鋼琴家的基礎。而這些繁雜多樣的科目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項艱巨的重任,如何在有限的課堂上,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呢?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高校應通過打造合理的網絡平臺,借助互聯網技術,引進先進的網絡設備和與鋼琴教學相關的課程資源供學生使用,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克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內容片面化的劣勢,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鋼琴演奏欣賞、鋼琴史視頻講解等多樣化的手段,對學生進行生動、有趣的教學,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鋼琴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積極性,也可以避免出現少部分學生“上課跟不上,下課全忘光”的現象,這些上傳的課程資源可以重復觀看,便可不斷地提高鋼琴教學的課堂質量和水平。
2.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反饋交流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當代中國幾乎每個高校學生都有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學校也有各種各樣的網絡資源和設備。因此,不斷增加互聯網平臺的利用率,也是高校鋼琴教學模式重構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學效率的高低取決于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但是就目前現狀所知,高校進行鋼琴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或少量的實踐經驗,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其實并不多。因此,利用互聯網平臺,建立一個鋼琴教育網站,在該網站中對學生進行課后鋼琴教學,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通過鋼琴教育網站,教師可以分享優秀的鋼琴視頻、鋼琴比賽信息等,學生可以向教師進行提問,與同學分享學習心得等。通過建立鋼琴教育網站進行反饋交流,不但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鋼琴知識,還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反饋互動,提升雙方的音樂鑒賞水平與藝術品位。
3.互聯網與學習相聯系,培養全能型人才
通過互聯網平臺,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到基礎的鋼琴專業知識,還可以熏陶他們相關的音樂知識,比如伴奏、聲樂、舞蹈等,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音樂上的創造力和潛力。此外,高校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可以舉辦互聯網音樂創造大賽、自創鋼琴曲目等比賽,以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這種比賽可以讓學生在反復欣賞名曲名目的基礎上,不斷形成自身的鋼琴風格、審美標準。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更多的知識,還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競賽或創新,不斷地挖掘自身的潛力,成為全能型的人才,從而推動我國音樂事業的快速發展。
4.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差異性教學
傳統的高校鋼琴教學帶有強烈的模式化傾向——將所有學生以同等標準和模式進行培養,這在極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導致所培養出來的人千篇一律、毫無自身特色與個性。因此,在進行鋼琴教學時,理應以了解學生個體實際情況為基礎,可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數據統計,然后從宏觀、微觀兩個方面著手,確立好教學目標,分析怎樣的學生適合培養成專業型、教師型或復合型的人才,以此進行分類,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促進不同差異學生各自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各種類型的音樂人才。
5.利用網絡資源,引入建構主義教學理念
當代網絡發展迅速,在互聯網平臺上學生可以學習到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教育理念。建構主義是中外廣泛被認可的教育理念,它認為學習并非是一個師生單向授受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并在探索的過程中,以自身學習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的自我建構的過程。這種教育觀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顛覆,可以真正地體現學習的實質以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在高校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理應引入這樣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高校進行鋼琴教學模式重構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網絡資源,使學生學習更多的方法,提升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意識,以便在鋼琴教學過程中轉變自己以往的“角色”——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這樣的轉變可以使鋼琴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學生的自我意識提高了,教師就可以通過更新各種教學方式和內容,在學生學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幫助與反饋建議,以此促使學生更快、更好發展。
結 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不斷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實踐證明,在互聯網背景下,將多種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領域,可以全面地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地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和技能。鋼琴是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所必修的一門課程,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藝術品格、專業技能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對高校鋼琴教學模式進行重構,利用互聯網技術,使學生在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結合網絡資源與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課后再進行交流和反饋,全面提高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宇婧:《高校鋼琴教學觀的革新與重構》,《藝術評鑒》2018年第3期,第63-64頁。
[2]丁大水:《新時期高校鋼琴教學現狀與對策分析》,《當代音樂》2017年第20期,第24-25頁。
[3]段季江:《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研究》,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13。
[4]姜巖:《關于高師鋼琴教育改革的思考》,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