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翻譯漢語政治新詞新語時,譯者既要充分理解原語的政治內涵,又要正確把握原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遵循恰當的翻譯原則,使譯語既能彰顯原語的文化和風格特征,又能避免由于文化缺省對原語文化內涵的誤讀和意識形態的不恰當轉換導致的交際障礙,實現中國政治術語的高效語際傳播。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 政治新詞新語 翻譯

本文系2016年陜西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外宣新詞翻譯的政治考量》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6JZ058)。

政治新詞新語的翻譯,由于其獨特的語言特征和語義內涵,吸引了許多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的關注。本文從文化負載的角度談談我國外宣文獻中的新詞新語英文翻譯原則,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分析漢語政治新詞新語譯文在英文中的可理解性和文化因素間的關系。本文的研究對象包括政治文件、外交翻譯中出現的新創詞語和已有詞語的新用法。這兩類詞語具有獨特的政治內涵和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常用于政治領域簡明扼要地傳遞國家的基本政策與方針。

漢語政治新詞新語的文化負載

政治新詞新語用于傳遞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反映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具有豐富的政治內涵。在翻譯政治文獻時,譯者要準確掌握國家的大政方針、基本政策,仔細權衡用詞的政治含義與影響,在政治上忠于原文(朱耀先,2007;程鎮球,2003)。對涉及大政方針、領土、主權問題等有政治含義的詞句時,要從政治方面深入解讀,譯語必須準確無誤地反映原語的準確定義(王弄笙,2004)。

漢語政治新詞新語深深植根于中國文化環境之中,具有高度的中國文化負載。許多反映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新變化的政治新詞新語,都源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如“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新型大國關系”等,這些彰顯著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的“和合”基因。總之,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體與群體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就在于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也在于此,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于這種偉大的和諧思想。

漢語政治新詞新語的翻譯原則

1.文化缺省補償原則

漢語政治新詞新語產生于中國文化語境,文化缺省現象俯拾皆是。補償的手段可以采用顯性補償和隱性補償,前者指明確的注釋(包括腳注、尾注、換位注、文內注,以及譯本前言、附錄等),體現譯者的異化翻譯傾向;后者指譯者充分調動各種譯入語手段,對原文加以調整(馬紅軍,2003)。

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化詞匯中的縮寫與統稱,可以采用“總貌直譯,具體意譯”的方法(王克非,2016)。就意義高度概括的漢語政治新詞新語而言,采用這一方法,既能體現新詞新語的術語性,又能傳遞其實質內涵。例如,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文審定委員會發布的譯文是“Two Century Goals: The Two Century Goals are to finish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by the tim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lebrates its centenary in 2021; and to turn China into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culturally advanced and harmonious by the tim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elebrates its centenary in 2049.”譯文以文內注釋的方法再現了“兩個一百年”的具體奮斗目標,使異域文化讀者能夠了解其中所體現的“自強不息、求真務實、追求大同的民族氣質和民族精神”(陳宇翔、曾喜輝,2018)。

在目的語讀者和原語讀者對詞語的文化內涵趨同時,采用直譯的方式既可以保留原文的形式,又不會失去原文的政治內涵和文化內涵。例如,China Daily將“工匠精神”譯為“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2.準確解讀原語的文化內涵

如果譯者對原語和譯入語及其文化內涵缺乏整體認知,根據自己的認知想當然理解原文,就容易對原語及其文化內涵造成誤讀,導致譯語“以訛傳訛”。例如,“兩學一做”主要譯文有:①"the study of the Party Constitution, Party Regulations as well as the speeches by Xi and being qualified Party members"; ②"'Two Studies, One Action,' namely, 'to study the CPC's constitution and rules, to learn the "important speeches"of Xi, and become competent party members'"; ③"Two Studies, One Action": to study the CPC's constitution and rules, to learn theimportant speeches of Mr Xi, and become competent party members(The Economist) ; ④to study the Party code of conduct, to study a series of remarks made by Xi, and to be qualified Party members.(新華社)譯文②和③采用了直譯加注的方法,而①和④采用了釋義譯法。相比較而言,在對外宣傳的語境中,譯文①和④在沒有特意強調“Two Studies, One Action”的情況下,簡潔明了地向國外讀者傳遞了原語的內容,也體現了“兩學一做”知行合一的文化內涵。

3.意識形態的恰當轉換

作為政治術語,政治新詞新語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漢語時政新詞的英譯可能伴隨著意識形態的轉換,譯者要根據“內外有別”原則,淡化意識形態(葉小寶,2013)。過于粗糙地處理政治新詞新語的意識形態內涵,會造成外國讀者的誤解,甚至心理上的對抗。

如“和平崛起”的其中一個譯語是“peaceful rise”。從英語的“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the rise of fascism”和“the rise of Napoleon”等表達可以看出“rise”一詞的內涵意義。在西方語境下,“羅馬帝國的興衰”“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拿破侖的崛起”意味著軍事征服、擴張和霸權。當讀“peaceful rise”時,他們很可能把“和平崛起”與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霸權聯系起來。因此,十九大報告英文版的譯文中使用了“peaceful development”的譯法,能夠傳達中國友好的外交政策,有助于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也有利于促進跨文化交流。

結 語

漢語政治新詞新語的特點在于“新”,往往要求譯者對其語義內涵、政治內涵和文化內涵進行準確把握,才有可能在指向性、目的性和策略性上全面考量后進行取舍(楊紅燕、姚克勤,2017)。由于漢語政治新詞新語具有非常強的本土性且包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在英文中缺少嚴格意義上的對等詞,在語義上存在空缺,譯者應根據文本及翻譯的實際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選擇合適的操作策略。

參考文獻:

[1]朱耀先:《論翻譯與政治》,《中國科技翻譯》2007年第1期,第31-34頁。

[2]程鎮球:《政治文章的翻譯要講政治》,《中國翻譯》2003年第5期,第18-21頁。

[3]王弄笙:《十六大報告漢英翻譯的幾點思考》,《中國翻譯》2004年第1期,第56-59頁。

[4]馬紅軍:《翻譯補償手段的分類與應用——兼評Hawkes〈紅樓夢〉英譯本的補償策略》,《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年第10期,第37-39頁。

[5]王克非、王穎沖:《論中國特色文化詞匯的翻譯》,《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年第6期,第87-93頁。

[6]陳宇翔、曾喜輝:《“兩個一百年”的邏輯生成與現實必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3期。

[7]葉小寶:《跨文化傳播中的漢語新詞英譯原則與譯文整治》,《現代傳播》2013年第5期,第159-160頁。

[8]楊紅燕、姚克勤:《近二十年漢語政治新詞新語翻譯研究述評》,《人文雜志》2017年第12期,第6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