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生“低頭玩手機”已成為高職課堂中一道常見的“風景”。為剎住這股歪風,不少學校和教師費盡思量地予以防范:有的學校在教室里設置手機“休息袋”,課前統一保管學生手機;有的學校規定,但凡發現有人上課玩手機就當場收繳;還有的學校干脆安裝信號屏蔽機,上課期間斷網。在短期內,這些“限行”舉措確實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終歸是“治標不治本”。那么,該怎么辦?筆者結合自身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認識到要從根本上治理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這一難題,需要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革新。

一是實施活動化教學,讓學生無暇玩手機。有調查顯示,上課不玩手機的學生只占2.5%。還有學者認為,座位是學生玩手機的溫床,坐在座位上玩手機,學生往往覺得心安理得。而當我們構建起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需要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化教學活動,就會從客觀上擠壓學生玩手機的時間和空間,“被迫”離開座位的學生自然無暇玩手機了。正如美國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分析給我聽,我可能記??;如果讓我參與,我就會真正理解?!被顒踊虒W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活動,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以角色扮演教學法為例,可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分組表演,這就促使學生離開座位與手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參與者通過角色扮演,會非常明顯地從中獲得快樂以及寶貴的經歷,從而更加期待此類教學活動。

二是實施嚴格化教學,讓學生無法玩手機。在高職院校中,技能訓練是一個重點,艱辛的技能訓練本應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技能訓練同時也是一個難點。一項針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狀況的調查顯示,42%的學生建議教師應多讓學生進行實訓,但56%的教師認為實訓教學的組織和管理比較困難,學生往往不太配合、無法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因此,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應嚴格課堂紀律,培養學生的服從性,開展嚴苛的技能訓練,讓學生根本無法玩手機。在訓練過程中,我們可以近距離拍攝學生的每一個技能動作,通過視頻回放,定格、分析技術動作,規范技能動作。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嚴格的訓練,與我們所倡導的快樂學習并不矛盾。學習的快樂主要指學習過程中自我發展、進步的情感體驗,而不是來自外界的感官刺激。真正的快樂是源自內心深處的情感涌動,是經歷艱苦努力和奮斗后獲得的那份成就感,比如軍訓結束后,學生的“獲得感”以及對教官的好感,就能充分說明這一個問題。

三是實施可視化教學,讓學生不想玩手機?;ヂ摼W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生,普遍喜歡看視頻,調查顯示,視頻在所有互聯網流量中所占的比例達到69%。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主要行為是分析和處理視覺圖像,與抽象文本相比較,經過視覺加工的知識具有激發學習動機的優勢。確實,由于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進入了讀圖時代,大量的文字讓人厭倦,我們需要用圖像不斷刺激學生的眼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當今的課堂教學,已從“黑板時代”進入到“投影儀時代”。投影儀能把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結合起來,使得教學內容的感官效果更好。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播放一些教學短視頻。當我們播放的教學短視頻,具有“淺顯、快速、便捷、有趣”等特征時,學生自然會放棄手機中的視頻,轉而會被大屏幕中播放的視頻所吸引。由于短視頻具有生動、直觀的特點,因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便于學生理解、接受知識的目的。

四是實施網絡化教學,讓學生適度玩手機。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認為:“未來是‘人機共教’的時代。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不會被取代,并不意味著所有教師都不會被淘汰?!苯處熞龅健叭藱C共教”,才能從容應對未來教育的變革。我們認為,智能手機既然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只要應用得法,自然也能給教學帶來便利。調查發現,28.7%的同學曾經使用手機來學習,87.1%的同學經常使用手機查找資料。教師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努力把手機從學生的“玩具”變成學習的“工具”,比如建立課程的微信公眾號。調查顯示:93.7%的學生愿意接受微信輔助教學。通過課程微信號,教師及時推送一些適合移動學習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豐富的學習內容。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預習或復習,并隨時與教師保持互動交流。學生通過微信公眾號上交課程作業,作業不限于文本形式,還可以是圖文化、漫畫化、動畫化、秒拍短視頻等內容,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活化。在學習之余,學生會一起分享微信公眾號所推送的內容,這樣就有了共同的專業話題和爭論觀點。學生還會將自己感受比較深的一些內容轉發給微信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擴大了知識的受益面。另外,這種方式還可以使學生保持持續學習的熱情,從而逐步培養起學生利用手機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僅僅利用手機來通信與娛樂。

(作者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