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即啟發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和發展性地教;“多學”,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深度學習、積極學習、獨立學習。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秉承“少教多學”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益。

一、主動參與——多學

皮亞杰指出:“教師的工作不是教給學生什么,而是努力構造學生的知識結構,并用種種方法來刺激學生的欲望。這樣,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了。” 教師務必摒棄“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一講到底”的傳統教學方法。課堂教學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啟發他們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要起主導作用,不失時機地因勢利導——點竅門、言學法、說關鍵。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必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迅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教師要求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最終建立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學習機制,實現學生“語文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遇到難度大的問題時,我便安排讓學生合作探究。每次都有明確的任務和分工,由小組長簡要記錄本組學生的討論成果,再由一名學生總結匯報。構建充滿活力的高效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勢在必行!學生通過合作,往往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些想法是我們教師都沒有想到的。教育即成長,教育即解放,教育就是對人的成全,培養完整的人,深刻的教育來自學生深刻的體驗,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我們不是工廠,不是要制造一模一樣的產品,而是農場,要生產出千姿萬態的產品。 所以,我們的課堂大可不必整齊劃一,限制學生的自由。只要能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們采取什么方法都可以,殊途同歸就行了。但是,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圍繞著學習目標而動。

二、有所取舍——少教

“少教多學”突出教學內容的探究性、問題性及生活性。教師要遵循探究性、問題性、生活性的原則設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與教學內容展開深層的“對話”。

以單元為整體設立教學目標,可對內容有所取舍,實現少教多學。那到底該如何做呢?我談一點自己的經驗。在講必修一現代詩歌單元時,我設定的總體教學目標是“能初步掌握欣賞詩歌的方法”,具體到每篇課文方法不盡相同。《沁園春·長沙》重點從情景交融的角度理解詩歌,引導學生發現詩歌中有哪些景物,作者通過一定的聯想和想象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雨巷》重點是從意象的角度理解詩歌,看詩歌當中都寫到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含義;《再別康橋》重點從新月派“三美”主張的角度欣賞詩歌,開課時拋出新月派以及“三美”的內容,再讓學生結合詩歌仔細體會;《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從修辭手法欣賞詩歌,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找出本詩所用的修辭手法,再探討各種修辭手法在詩歌表達中的作用。

注意教材的有效銜接,對內容有所選擇,實現少教多學。教材的設計在體裁上是有相通之處的。例如,在文言文的選擇上,必修一是寫人記事的文言文,雖然篇幅很長,但內容容易理解,但各種文言現象的理解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并不容易。于是,我在教學必修一的文言文時,采用的方法是不讓學生預習,上課的時候借助幻燈片播放原文,禁止學生看課本上的注釋,然后逐字逐句去翻譯文言文,所給思考時間的長短及方式完全取決于內容的難易程度,使學生在調動以往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再加聯想“猜”譯文,并及時總結各種文言現象,記到專門的筆記本上。而在教學必修二的文言文時,由于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逐字逐句的翻譯已經不適合了,因為有必修一的基礎,重點文言現象都是讓學生整理,在課堂上重點帶學生體悟文章中的“旨趣”。若遇到難解的句子時再多滲透一些。同時,及時給他們布置了寫景的作文訓練,讓他們在寫景中更多融入自己的感情與感悟。

夸美紐斯說:“ 教學就是為了尋求一種有效的方法,使教師因此而可以少教,學生因此而可以多學,學校因此少一些喧囂與勞苦,多一些閑暇、快樂與堅實的進步。” 因此,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開展自主合作學習, 要讓學生多學,教師盡可能少教,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只有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經開區第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