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與幾何”課程內容中的圖形的測量,體現了度量意識、空間觀念、應用意識的發展。測量的關鍵是設立單位,測量的實際操作離不開學生的數學活動,學生在測量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思想,實現了課程標準中的四基的達成。

素養點之一:度量意識

1.找準認知起點,豐富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度量意識

面積單位、體積單位和長度單位都是基本單位,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有幾個長度單位就有幾個面積單位、幾個體積單位。在測量面積和體積的時候,“尺子”是顯性的,“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是隱性的,學生看到算式是把幾個長度相乘,重視“算”,忽視了用度量單位來測量。而“測量”就是選取恰當的測量單位對圖形進行度量,進而從量的角度挖掘圖形中所隱藏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

2.在猜測、調整、驗證的探究過程中,以“學會思考”為核心,發展學生的度量意識

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度量意識,在青島版五年級“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一課設計了“回顧整理,建構知識網絡”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想一想:如何測量長度?如何測量面積?勾起學生對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回憶、回顧、整理,促進遷移,使學生體會到研究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應該從體積單位入手。在度量中讓學生感受到確定統一的“度量單位”的價值,雖然實際生活中需要度量的量很多,但進行度量時,只要“度量單位”確定,就可以用同樣的“數”來表示所有量的度量結果,即用同樣的“數”刻畫了萬千的“量”,體現出數學的本質:抽象性與結構性。

素養點之二:空間觀念

1.創設情境,從生活經驗出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新課程理念倡導關注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因此,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們熟悉的現實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策略。本課在引導學生發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時,設計了以下情境:把吉祥物放入包裝盒,通過展示長、寬、高不斷變化的盒子,讓學生觀察體積的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重視操作實踐,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讓學生參與操作實踐,獲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措施。在引導學生操作驗證、總結規律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提問:在小正方體不夠的情況下,你能想辦法測量出盒子的體積嗎?學生積極動腦想辦法。為什么只擺了第一層你就能知道長方體的體積?如果小正方體很少,不夠擺出第一層,你有辦法知道長方體的體積嗎?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想出了許多創造性的擺法。通過只擺出長寬高的框架或底面與高,在頭腦中構建出長方體的模型,推算出所需小正方體的塊數,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極大的提升。

素養點之三:應用意識

培養應用意識就要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從哪里來”,也明白“到哪里去”,反映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本節課中可樂包裝盒一題很好地體現了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可樂箱子上的包裝尺寸,連乘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進行了解釋。通過這個連乘式子你還了解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個尺寸信息都可以提出哪些問題?表面積、體積、底面積、棱長等,打開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應用意識,并把應用意識體現在數學教育的全過程中。

素養點之四: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在確定研究主題后,教師帶領學生明確研究方法,及時總結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就是一種學習方法——遷移。結合探究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向學生介紹猜測、舉例、結論的研究方法,體現出教師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及時反思,有了回顧,有了反思,數學活動經驗才有價值,才能內化成為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平安路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