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勤學之師

做一個人,要不斷學習;做一個現代社會的人,要經常學習;做一個現代社會的教師,要終身學習。

1.學習先進的理念。幾年前,我就看到南方一些學校校長的“驚人”做法:開放學校圖書館,推行無門檻自助式閱讀。當我們還在擔心:學生會不會損壞書籍?會不會有借無還? 學校會不會在管理上出現失誤,被上級批評?校長的回答是:書生來就是為讀的,只有讀了,才能實現書的價值,讀的人越多,書的價值越大。退一步說,即使有個別人,因喜愛某書而拿回家,經常看,也算實現了書的價值。后來的實踐證明,書的閱讀率大幅提高,損耗率極低。看看,這就是理念不同,行動大不同。再比如對“課堂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一觀念,時至今日仍有人認識不到位。如果要深究起來,可能有不良的思想作怪——學生活躍起來不好管怎么辦?一想到這些煩人的“怎么辦”,就退縮了,“算了吧,還是我講吧,這最放心”,這是不是不負責任?算不算變相的懶惰?中國人培養孩子聽話服從的習慣,國外教育往往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批判意識,這個教育現象也應深思和改進。

2.學習專業知識。天賦異稟者,可謂鳳毛麟角;蕓蕓眾生,資質大多平平。那些把事業做得有突出成績的人,往往是在本專業善于學習并堅持學習的人。大學畢業,完成了基本的專業儲備;走上工作崗位,學習又開啟了新征程。立足教師崗位,意味著承擔起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教材內容要學,教法要學,相關的其他知識要學。過去的說法是“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就必須有一桶水”,而新形勢下對教師的要求高得多:你的字要漂亮,普通話要標準,要趕快熟悉新教材,要深入研究新考綱,要成為做題高手,要有藝術素養,要會使用多媒體,要有剛柔結合的性格,要會與家長溝通等。

3.學習先進人物。要干好一件事,必須先有足夠的思想動力:或為了領導信任,或為了家人囑托,或為了學生歡迎,或為了自我榮譽。學習先進人物的最大意義有二:一是堅定教育信仰,消除職業倦怠;二是不斷認識自我,認識生活,提升幸福感。要常思教育事業對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要常思教育者“平凡成就偉大”的職業特點,常思人生定位是否合適、奮斗目標是否明確;要認識“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自然規律,“幸福也在奮斗過程”的人生道理。讀一讀“赫赫而無名”的科學家、兩彈元勛王淦昌隱姓埋名幾十年苦苦搞科研的故事,想一想從青絲變白發、堅守偏遠山區教育36年的感動中國人物支月英的事跡,我們面臨的一點困難算什么呢?從心里靠近先進人物,體會他們的困境和掙扎,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幸運,精神上向他們看齊,從而吸取向上、向前、向善這些重新生長的力量。

做善思之師

科研興校,向科研要質量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長期任務。教師個人要思考并改進。這里提幾個需經常思考的問題:

1.教材理解問題。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是教師的“內功”。對教材字面內容的閱讀、精神實質的把握、思維邏輯的分析、地位結構的認知、特色情趣的品味,我們有大量的“內功”要練。

2.教法改進問題。一人帶好幾個班,一個年級帶好幾年,課是否上得一模一樣?還有沒有新的更好的教法?

3.難點突破問題。一堂課上,課堂氣氛不應是直線型的,課堂思維的難度、密度也是不同的。那么,起伏如何創設?鋪墊如何進行?包袱如何抖開?知識難點是否在水到渠成的時候得到突破?

4.培養學生能力問題。一堂課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哪些學科思維方式,必須心中有數。

有一個善思的例子,是近年來活躍在中語教壇的領軍人物王君。她倡導的“青春語文”的理念正在影響更多的人。她深入研究教材,認為傳統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分類太簡單,自己進行了文本個性化分類:主題型文本、語用型文本、寫作型文本、誦讀型文本、思辨型文本。王君在訓練學生的能力時提出多種能力:語言豐腴能力、支柱詞語發掘能力、同類信息整合能力、咬文嚼字探秘能力、矛盾發現破解能力、填補空白還原能力、多元對比提煉能力、情境創設再造能力、追問點撥對話能力、源頭活水引入能力、寫讀說畫原創能力……真可謂洋洋大觀!只要善于思考,總會有所得!

教師個人專業成長是長期的,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尤其應把勤學、善思作為職業習慣,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教師”為標尺,不斷努力,以實際行動提升自己的 “綜合戰斗力”。

一個教師就是一盞燈。我們都應把自己的愛心、耐心、智慧、熱情熔鑄在一起,把自己那盞燈撥得更亮,讓它照到學生的心頭。千萬盞燈匯聚起來,就一定會照亮我們新時代的中國夢、教育夢。

作者單位 陜西省韓城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