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增加,文言文閱讀在考試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文言文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從多年的語文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考試中失分較多。那么,如何讓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更有效,減少考試失分呢?我認為重在培養學習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及答題技巧。

一、消除畏難心理,激發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

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因此,后人閱讀前人的文章,難免會遇到語言障礙。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普遍認為文言文距離現在久遠,看不懂,不會翻譯,學習起來很困難,同時覺得枯燥無趣,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存在畏難心理。課標中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所以,閱讀考查的是淺易文言文,了解并梳理的是常見的文言詞及句式。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如激情朗讀、設置懸念、引發聯想、古今文學故事結合等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二、加大誦讀力度,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內容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其說,自曉其義也。”文言不讀不順,不順則難解其意。學生如果連誦讀都感到特別困難,如何會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呢?誦讀是培養文言文語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加強吟詠誦讀,培養良好的語感,可以在早讀課上讓學生默讀、集體朗讀、分角色朗讀,也可“吟哦諷誦”,放聲讀,做到讀得正確、流暢,沉浸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要能正確斷句,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品味出作品的妙處。如《趙普》刻畫人物用了細節描寫,“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反映了趙普不顧個人安危為國家推薦人才,表現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堅定的意志,也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普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只有反復通讀全文,對全篇文章的大致意思弄懂了,考試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教給翻譯方法,提高學生疏通文意能力

1.積累重點字詞,品味帶動整句話的翻譯。積累文言知識,為以后閱讀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點是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讓學生把常用的字詞積累起來,如“或”“是”“嘗”“負”“……者……也”等。翻譯時,可根據重點字詞的意思,帶動整句話的翻譯。如“陳勝者,陽城人也”中,只要抓住“……者……也”(判斷句的標志,相當于一個“是”),就很容易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陳勝是陽城人”。 同時,還要進行字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及常用虛詞的積累。

2.借助注釋,疏通文章大意。閱讀文言文時,要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出處、寫作背景、文化常識、與課文有關的作者經歷,讀懂字句,疏通文意,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文化內涵和表達的情感。教學活動中,可以先分小組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然后由學生提出和解答小組翻譯過程中覺得困難的字詞句,最后讓小組成員輪流逐句翻譯,檢查個人、小組學習的效果。在此過程中,老師只作點撥、解疑。

3.單音節詞翻譯為雙音節詞。古漢語構成句的最小單位,以單音節詞為主,而現代漢語則以雙音節詞居多,在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轉換的過程中,又多以同義合并或近義并列為構詞特征,我們在理解同義時就可利用這些特點,理解其意思。比如,時:時候;能:能夠等。一般用組詞法,還可以用解釋法。

四、教給閱讀技巧,提高學生文言學習效果

1.把自己想象為文言文中的一個角色。美國心理學家雅各布·莫雷諾認為,要透過如戲劇情境般的扮演,才能讓個人真正地認識生活并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因此,閱讀文言文時,要讓學生通過對文章角色的想象、創造、感受、體驗、思考與討論,充分體會角色的心理世界、情感變化和行為模式等,進而培養學生理解分析的綜合能力。

2.從標題著手,找關鍵性字眼,把握詩歌思想內容。古代詩歌中最常見的有寫景懷古詩、詠物詩、邊塞詩、送別詩等,不同類型的詩歌在題目的用詞上各有特點,戰爭詩的題目往往有“塞”“征”“軍”等字眼,詠物詩則往往“以物象為題”“詠(題、贈、贊)+物象”,了解這些特點就基本上掌握了詩歌的思想意旨。

總之,文言文作為語文學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既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教給學生文言文閱讀的方法及答題技巧。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自由快樂地遨游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中,尋取中華文化的瑰寶。

作者單位 陜西省武功縣小村鎮南照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