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剛剛入學的兒童,天真爛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傳統教學中把這些特征視為影響學生學習的缺點加以約束,限制學生“動”,強制學生聽課,甚至還認為學生是患了“多動癥”。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老師批評,家長責備,上課時像是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上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從小產生厭學情緒。長此以往,延誤孩子的一生。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們上學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他們強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孩子們將受益匪淺。

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就是興趣。然而,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事物認識的反映。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對所學科目的加深而產生,也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或家長、朋友的影響得以培養。所以,在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興趣,讓學生樂學、想學、愛學是我一直在思考、實踐的。所謂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我覺得就是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將教材知識與實際聯系,也就是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書本知識相聯系,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聯系數學問題,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我覺得這樣可以改變枯燥的數學課堂,最主要的是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對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將起到積極作用。

下面我就從情境化、游戲化、生活化三個方面,談一談我在教學方面的幾個實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情境化

比如“跳傘表演”一課,我看了很多教案的導入,大部分都是以“春天來了……”講故事式的導入。我覺得這樣導入,孩子的興趣是有,但不會太高,所以我就采取了和孩子們聊天的方式導入,“你們最喜歡星期幾呀?為什么?”這時候,全班孩子興趣都特別高,都爭著、搶著舉手想表達自己的心聲。大部分孩子都喜歡星期六或星期日,因為可以去游玩,可以休息。這時候,我就很自然地引入本節課的情境,我說:“蝸牛呀,也喜歡星期天。瞧!它們星期天在干什么呢?”“玩降落傘表演。”我追問道:“你發現了什么?”孩子們的興趣特別高,專注力就特別好。開始觀察時,有的孩子甚至觀察到有的蝸牛戴了絲巾,有的卻沒有。我開玩笑說:“有的蝸牛很愛美,有的蝸牛像數學老師一樣不愛美。”孩子們哈哈一笑,我覺得這樣的開課,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就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又如“認識角”一課,我是這樣引入的:“大家喜歡魔術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一張紙,把紙片對折,再折……然后剪下去,猜猜是什么?”孩子們回答是五角星后,我說:“為什么叫五角星呢?因為它有五個角。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角。”這樣孩子們的興趣很高,也很自然地就進入到了新課中。

二、游戲化

一年級第一學期剛開始講“>、< ”時,孩子們總分不清楚,我就給他們編了一個大魚吃小魚的故事,我說:“大魚比較強勢,口向前使勁追小魚,想吃掉小魚;而小魚呢,比較弱勢,口向后想悄悄地逃跑。”我帶著孩子們用手比畫大于、小于號,并告訴孩子用手比畫大于號的時候要大聲,比畫小于號的時候要悄悄的,不能讓大魚聽見,不然就會被大魚吃掉。孩子們興趣很高,在游戲中就很容易地記住并區分了大于號和小于號。

三、生活化

我介紹完減法算式中各數的名稱后,孩子們記住了,但當再和加法算式放在一起問時,孩子們將加法算式的各部分也叫被減數、減數和差,我就想:編一個什么故事能讓孩子們記住呢?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媽媽生了一對雙胞胎,摸著兩個孩子的頭說:這是老大,這是老二。到了第二天,媽媽說:這是老大(老二),這是老二(老大),不管媽媽怎么認錯,晚上他們兄弟倆都合睡在一張床上,所以媽媽就給他們都起了一個名字,叫加數,再怎么交換晚上都合睡在一起,所以等號后面的數叫“和”。

生活中,我們對經歷過的一些事情很難忘記,往往留下很深刻的記憶。同樣的道理,在學習上,學生對生活化知識的接受也會在腦海中留下很深刻的記憶!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使學生學而不厭,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