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丁馨香 沁心無痕
作者:蔡 菲
發布時間:2018-11-14 10:09: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弊鳛橐痪€語文教師,我常常思索:怎樣合理、有效地做到“知識、德育”兩不誤呢?教學中,我在摸索,也在反思。
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這項“既教書,又育人”的良心活,我先通過班級微信群、校訊通,積極地與所帶班級的家長聯系,詳細了解孩子們的家庭狀況及在家表現,知己知彼才能對癥下藥。經了解,由于所在學校是鎮駐地鄉村小學,班內學生家長以外出務工、就近做小生意居多,平時疏于對孩子學習和生活的關心,大部分孩子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自由散漫地成長,缺乏親情的關懷,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團結友愛,甚至愚弄老師、欺騙家長的學生也不在少數。
《一株紫丁香》是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孩子們為老師種下一株紫丁香,這是孩子們的一片心意,是對老師的問候與感激,那綠葉和花香,代表了孩子們對老師真誠的愛,教育學生要懂得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道理。拿到教材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將第二單元的內容提前到開學初來學習,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尊師愛師的教育。像這樣的德育滲透,語文課本里處處可見。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堅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德育滲透。
挖于“深”處。課堂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課文是最好的德育典范,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滲透德育,但是不能離開語文訓練去進行德育,更不能讓語文訓練從屬于德育?!兑恢曜隙∠恪方虒W中,可以挖掘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如抓住“疲倦”,讓學生感受老師的辛勤,從而培養學生要感受、感謝老師的愛的思想情感。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深” 挖掘,從一切可以探尋的點,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受到教育。
立足“實”處。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總是以書本為中心,學校的道德教育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育目標極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卻不理想,有人稱之為“兩張皮現象”:學生在尊師愛師的報告會上侃侃而談,口若懸河,可會后卻“濤聲依舊”,很多學生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在教學《一株紫丁香》時,加入情景教學,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如何尊敬老師,使學生在表演中受到教育。
攻在“恒”處。其實,很多“問題學生”的“問題”形成往往是長時間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藥性”。對待這些學生,希望立竿見影往往只是一廂情愿。我們可以利用家訪、電話、微信,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真正地形成家校合力,提高“問題學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愛上“心”處。利用好一切可以“以德育人”的語文教學機會,時時對學生進行善意的提醒,時時事事講述養育我們的父母的不易,時時事事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時時事事感化學生的心靈。同時,教學實踐證明,自我品德反思可以左右學生的言行,是自我批評與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為此,我嘗試運用長期在一線教學中積累的教育智慧,敞開心扉,與學生展開真誠的交流,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關愛之心來觸動他們的心弦,使一些所謂的“后進生”,在心靈深處真正受到感染,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真正地去改正,不讓愛他們、關心他們的老師和家長們由滿懷希望變成失望。
總之,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德育滲透有廣闊的空間, 需要教師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我相信只要用愛心、恒心、細心去愛護每個孩子,去尊重他們,就一定能夠喚醒孩子們內心的真情,讓學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無痕”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托起祖國明天的希望。
作者單位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古邵鎮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