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背內側踢球的教學方法
作者:劉俊華
發布時間:2018-11-13 15:54: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踢球是指運動員有目的地用腳的相應部位把球擊向預定的目標。踢球是足球技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術動作,主要用于傳球和射門。踢球的方法主要有腳內側踢球、腳背內側踢球、腳背正面踢球、腳背外側踢球、腳尖踢球和腳跟踢球。腳背內側踢球又可分為腳背內側傳球和腳背內側射門兩種技術。下面以腳背內側傳高球技術為例,談談其教學方法。
一、動作要領
斜線助跑,助跑方向與出球方向約成45°,支撐腳外側積極著地,踏在球的側后方25~30厘米處,膝關節微曲,足尖指向出球方向,身體稍向支撐腳一側傾斜并轉向出球方向,大腿帶動小腿積極前擺;當膝關節擺到接近球內側垂直方向時,小腿加速前擺,同時足尖稍外轉,腳面繃直,腳趾扣緊,足尖指向斜下方,以腳背內側擊球的后中下部。出球時,踝關節稍上翹,將球傳起。傳球后身體快速跟上,以便銜接下個動作。
二、教學難點
初學腳背內側傳球技術時,一般有兩點難以掌握。一是傳球時不會用力。往往是有勁用不上,造成球傳不遠。傳球時要求全身協調用力,其中擊球前的大腿帶動小腿、做爆發式的鞭打擺腿動作是用力的關鍵。這里除了擺腿的幅度要大外,還要有擺腿速度,二者有機結合是用好力的關鍵。二是接觸球部位不準確。可能有三個環節不準確:擊球時腳的部位不準確,擊球的部位不準確,或是二者均不準確。
三、教學步驟與手段
1.講解。教師可充分利用掛圖和多媒體手段以及腳背粘貼彩紙等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用生動的語言直觀地講明腳的哪個部位為腳背內側,使學生清楚腳背內側的部位。講明腳背內側踢球在比賽中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目的性。講清該項技術的動作要領,重點講解腳的支撐、腿的擺動和腳擊球的部位,指出完成此項技術應注意的問題,讓學生明白助跑、支撐、擺腿、擊球和隨前這五個技術環節中,前四個環節都很重要,而腳觸球的部位是否準確,是傳球質量的關鍵。
2.示范。教師應以優美的動作、嫻熟的足球技術,使用分解、完整及分解與完整相結合的示范方法,讓學生看清楚支撐腳落地的位置和方向。重點示范腳背內側傳高球與傳低平球的腳形和擊球位置的區別。讓學生看清腿的擺動幅度、大小腿折疊角度以及腿的揮擺速度,即看清楚傳球是如何用力的,建立學生完整正確的腳背內側踢球的動作概念。
3.練習。對初學者,一般應采用下列練習步驟:原地模仿練習,即在無球情況下,做腳背內側傳球技術練習。對五個傳球動作環節,視情況可讓學生模仿某單個動作,也可模仿連續幾個動作或完整動作環節。傳固定球練習,即一名學生在球的前方用腳踩住球或用雙手扶住球,另一學生做傳球練習,體會各個技術動作。原地輕觸實心球練習,體會腳觸球的部位。兩人一組,相距15~20米,用腳背內側相互做傳球練習。三人一組呈等腰三角形站位,各相距25米,相互做腳背內側傳球練習。在場地邊,用腳背內側做傳中球練習。
4.評價與提示。在教學中,教師要用簡明的語言,對學生的動作進行評價或對關鍵環節做出簡要提示。
四、易犯錯誤與糾正方法
初學者,在完成腳背內側傳高球時,主要容易犯三個錯誤:支撐腳選位不當,制動力不夠,致使身體在擊球時不穩。身體不會協調用力,尤其是小腿加速前擺、鞭打擊球動作做不出來;腳形控制不好,接觸球的部位不準。
針對以上三個易犯錯誤,教師可采用反復講解和示范相結合的方法,并以直觀的反復示范法為主進行糾正。對支撐腳落位不正確者,可先將球固定放好后,在正確的支撐腳落位處,用白灰作標記,讓學生以白灰處為落腳位置,反復體會支撐腳的落位。對制動不住身體前沖者,可讓學生開始時慢速跑,最后一步跨大些,這樣就可保持身體平衡。對全身用力不協調、小腿加速前擺不夠者,可令其多做模仿練習,反復體會身體各部位協調用力和小腿擺動動作。對觸球部位不準確者,可讓其反復體會腳與球的正確接觸部位,或踢定位實心球,強調腳觸球的部位,讓傳球者反復練習腳與球的正確接觸部位。
綜上所述,在足球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啟發、引導、鼓勵的原則,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活動,依據學生的個體特點和教學內容,恰當運用鼓勵和引導等手段,激發學生去追求克服困難后的精神愉悅感,體會靠自己完成動作任務后的滿足感。教師要以充沛的感情、專注的精神、優美的動作、生動的語言、嫻熟的足球技巧、組織得法的足球游戲、和藹可親的態度來感染學生,激發他們學習足球的情感,提高他們學習足球的信心,鼓勵他們大膽嘗試,積極模仿,不斷克服困難,逐步熟練掌握足球技術。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