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敘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
作者:姜北光
發布時間:2018-11-13 15:53: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小學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所以小學教學活動中越來越重視道德與法治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中,如何創新傳統教學模式,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成為教育工作者重點考慮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育敘事法的應用,提出了利用教育敘事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做法,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一、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更多真實案例
教育敘事法就是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講述有關的故事,實質上是教師通過創設具有一定背景故事的教學情境,以達到使小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的目的。教育敘事法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深入,逐漸被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所重視。
知識來源于生活,尤其是道德與法治知識,建立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之上,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加強法治建設以形成有序的社會。所以教育敘事法應將教學資料的來源重點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結合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并且來源于生活的真實案例能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為小學生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雖然教育敘事法主要是敘述故事,但是由于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是一項認真嚴肅的事情,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確保故事的真實性。用最普通的敘事方法,最直白的表達方式,向學生講述生活中的案例,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教師在進行“祖國媽媽,我愛您”章節的教學時,向學生講述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談話的事件,也可以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2017年舉行的建軍九十周年閱兵儀式,增加小學生的國家自豪感,提高小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實現教材主旨的升華。
二、運用有效的敘事模式
教育敘事法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方法,所以教師對敘事模式的選擇決定了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情況,教師應選擇一個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敘事模式。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有較多的理論性知識內容,學生很容易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制定敘事模式時應注重敘事方式的趣味性。利用生動有趣的敘事語氣,結合比喻、擬人等敘事手段,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變得生動起來,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興趣。
例如,教師在進行“我和規則交朋友”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如果單純地向學生講述規則的內容以及規則的重要性,則很容易使課堂教學氣氛變得乏味、枯燥,不利于學生的高效學習。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說:“老師曾經帶領你們玩過一個游戲,叫作傳話游戲,有哪位同學記得這個游戲呀?”小學生對游戲有極大的興趣,于是紛紛說:“我記得!”教師說:“那次傳話游戲,老師和同學們都玩得很開心,但是在做游戲時老師對同學們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不能說話太大聲、不能偷聽等,這些都是規則。那么有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規則的作用是什么呢?”小學生在教師的敘事法帶領之下,回憶了曾經玩過的游戲,并理解了游戲中規則的作用。教師通過教育敘事法完成了關于規則的教學。
三、帶領學生深入探討故事的含義
教師通過敘事的方法,向學生講述了生活中的故事,要想完成道德與法治教學,還需進行深入的探討,將故事中體現出的道德與法治現象挖掘出來,達到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水平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進行“來自社會的愛”的知識講解時,向學生講述了一個故事:“在市區的一條路上坐著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爺爺,老爺爺在寒冷的天氣里凍得直發抖。路過的人看見了,紛紛問老爺爺家在哪里,老爺爺因為年紀太大,已經不記得自己的家了。于是人們找來了警察,在警察的幫助下,老爺爺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家?!敝v完這個故事后,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陌生人對老爺爺的愛心,讓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們之間的愛,體會課堂教學的主旨,提高小學生的道德修養。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修養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質。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教育敘事的教學方法,通過講述生活中真實的案例、運用合理的講述方法、引導學生探討故事的深層含義等方式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從而實現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修養,為小學生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山東省膠州市第六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