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設計課堂結構,明確點撥原則

傳統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僅能通過教師的諄諄教誨進行知識獲取,短期來看雖然能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但是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不能培養學生“愛學、會學、樂學”的學習習慣。教師首先需要明白,知識并不是一種實際現象、邏輯的映射,僅僅是人類對客觀事物做出的一種引申、闡釋與抽象,能夠隨著人類認知程度的不斷提高而產生相應改變與升華,產生全新的引申或者闡釋。教學也不是固有理念中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一種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或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知識轉化生成的過程。教師需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通過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體系上“發芽”出更高層次的知識經驗,而不是一味地向學生進行知識灌輸。正確的點撥不僅是課堂的催化劑,更是促進學生知識成長的“激素”。正確的點撥需要具備以下兩條原則:首先,方向性原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點撥之前首先需要明確點撥的目的,確立點撥的方向。其次,部分探究與整體探究靈活運用原則。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過程就好比爬山,小的山坡可能教師一次助力就可以幫助學生登頂,而對于某些復合型問題,單次的點撥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目的,教師要將問題分解成一系列條理清晰、聯系緊密的子類點撥,幫助學生進一步爬高。例如,在教學“看圖作文”相關知識點時,看圖作文作為一類較為復雜的寫作問題,我會通過六步點撥幫助學生形成嚴密的看圖寫作流程。第一步,指導學生細心觀察圖畫內容,分析圖畫中心,做到不跑題、不偏題。第二步,梳理圖片順序,理清寫作思路。第三步,仔細對照圖畫,分清主次,拋棄旁枝末節,切勿寫作冗余。第四步,充分發揮想象力,聯系實際生活。第五步,確立文體選材。第六步,列提綱,詳細書寫。

二、磨煉點撥技巧,提高教學效率

好的點撥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思維、開發智力,教師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磨煉自身點撥技巧。第一,創建點撥情境。優秀的學習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展開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根據現有問題舉一反三。第二,必須性與準確性,要求教師明確教學內容,分清主次問題,謹防無效或冗余的點撥,避免學生做無用功。第三,聯系已有知識。點撥需要從學生已有知識與相關知識出發,完成“鄰家老枝發新芽”。例如,在教學《春夜喜雨》一課時,根據古詩描寫對象,我會要求學生聯系已經學過的詩句,回憶還學過什么描寫“雨”的詩句。第四,點撥首先需要在面向所有學生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知識層面與性格特征進行適當調整,完成因材施教。第五,及時恰當。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就如同“果園摘桃子”,及時恰當的點撥能幫助學生完成“踮腳摘下果子”。最后,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聯動的原則。在點撥過程中,教師可以吸取其他教學方法優點融入到點撥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設計點撥情境時,可以聯系“情境教學法”;在確立點撥步驟時,可以聯系“拋錨式”教學方法。

三、利用信息化教育輔助設備,展開多角度點撥

隨著教育部對全國各級學校不斷增加資金投入,越來越多的信息化設備進入到了小學語文課堂,例如多媒體設備、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平板等,為小學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將信息設備與傳統教學方式有機融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設備的優勢。與傳統僅僅通過言語點撥的方式不同,使用信息化教育輔助設備可以從圖像、聲音、影像等多個方向展開問題點撥。例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我會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科學影片向學生充分介紹地球與太陽的地理關系,幫助學生明了無論是旭日東升之時還是驕陽似火之時,太陽距離地球都一般遠近。信息化設備另一個優勢就是能夠實時保存教師的點撥過程,方便學生進行查閱復習,能夠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

語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多角度的活動,傳統小學語文教學已經追趕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以點撥作為主要教學手段的全新語文課堂方興未艾。傳統教學方法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廣大教師長期持之以恒的探索和改善。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嘗試優秀教學方法,注意平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方關系,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真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