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中要語文素養——記我校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
作者:榆林市第一小學 張建娥
發布時間:2018-11-13 10:13: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4年,在榆林市榆陽區教育局的支持和教研室的大力倡導下,“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拉開帷幕。由最初的七所城區小學,發展到現在城區所有學校全面鋪開這項實驗。我校是首批參加這項實驗的學校,見證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這顆種子在榆林市榆陽區的萌芽、開枝、長葉、逐步繁茂的過程,也收獲一些實驗心得。
我是一個心懷教育理想的人,從“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在榆陽區啟動的那一刻起,我就心懷向往,期盼這粒種子能落地生根,能讓我們榆林一小的老師和學生都愛上讀書,愛上語文。經過前期的精心準備,2015年的春天學校正式展開了“語文主題學習”的教學工作,并制定了非常詳細的實驗方案。
“語文主題學習”教學畢竟是一個新鮮事物,說實話在實驗剛開始我們的確一頭霧水,怎么辦?老師習慣了滔滔不絕的講解,習慣于每一句話不講出幾個意思不罷休;老師們感覺教一本書已經夠緊張的了,再加上4本或7本,不是開玩笑嗎;老師們感覺只顧讀書,字詞落不實,影響考試成績怎么辦;老師們擔憂該什么時間去讀書,還有那么多作業什么時間做;另外,教師的惰性也在作祟……其實校長們也不無擔憂,我就是其中之一。但我們曾經是學生,那時候學的哪篇課文記不得,但我們會出口成章,我們會區分是非對錯,會因某個人物而勵志成才,這是積淀的屬于我們的素質,讀萬卷書一定會博學多才,我相信這個真理,所以我說服自己積極投入實驗。
一、改變觀念,培訓先行
為了推開此項實驗,教育局教研室做了很多工作,抓住培訓是一條捷徑。第一輪培訓從北京、山東等地請來全國知名專家做講座,使老師們的理論水平得以提升,思想開始改變,被“語文主題學習”這種理想的語文教學所吸引。第二輪培訓主要就是把握課型、備寫教案。專家面對面分組指導老師們備寫教案,各學校分組進行設計,在全體教師面前派代表展示,小組合作共享培訓也讓培訓的內容落到實處,老師對“語文主題學習”從排斥漸漸開始接納。第三輪的名師授課也給老師們直觀展示了“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中教材的取舍與把握。幾輪下來,大家較完整地理解、熟悉了“語文主題學習”的理念和方法,原來“語文主題學習”就是把學生自主閱讀和大量閱讀擺在語文課的首位,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快樂地讀書,讀精心選編的書,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習慣和方法,用閱讀的力量去影響孩子的一生。
二、躬行實踐,突破難關
1.取得家長支持
實驗伊始,實驗教材全部到位。我們也沒有忘記家長的力量。好多實驗的開展,若能取得家長的支持,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驗開始時,我們在培訓教師的同時,及時召開了全體家長會,把閱讀的重要性和學校即將開展的實驗告知家長,取得家長的支持。后來的班級家長會,我們又通過語文老師,向家長傳達我們的實驗進程,問卷家長的意見,為實驗的不斷改進取得第一手的資料。我們還讓家長走進課堂,親歷孩子們的變化。
2.實現大量閱讀——先開槍后瞄準
實驗初期,我采用先放槍后瞄準的策略,強行教師在課堂上帶入“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內容。連槍也不敢放,瞄得再準也沒用,先做做看。
2015年春季開學,教導處組織教研組長一起討論設計了適合本校的“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模式,如“識字過關課”“熟讀過關課”“1+x”和“綜合拓展”等課型。有了課型可以依循,教師們不再有難么重的畏難情緒。學校要求三至六年級語文老師以年級為單位開展“語文主題學習”教研課,每人備寫一個單元教學案例,并上教研課,領導參與其中,我是主要參與者之一。聽課后的討論是我們覺得最能提高的環節,大家各抒己見,互補得失,每一次教研課都是一次大提升,漸漸地,教師們反倒感覺“語文主題學習”讓自己在課堂上輕松了許多,學生也會舉一反三,閱讀量明顯增大。教研課結束后,各年級再從教研課中挑選出優秀案例再加工,在全校做示范課, 48個語文老師再次交流得失,年級之間優勢互補。
為了讓教師更積極地參與實驗,我校每年舉行一次“語文主題學習”大賽,為老師們搭建成長的平臺。區教育局也組織了大賽,讓全區語文老師參加,實現了校際之間的溝通交流。我校選送曹玲玲、張小飛、李云香三位老師參賽,均獲一二等獎,學校獲得了總評第一名的好成績。我們以獎代培,讓優秀教師曹玲玲、張小飛、辛瑞雪、葛巧玲等老師赴山東濰坊、北京進行培訓,她們帶回了許多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座談、上公開課的形式對老師們進行培訓。學校形成了“頭雁先飛,群雁齊追”的良好勢頭。
為了讓“語文主題學習”更加豐富多彩,我們設計了各種活動,讓孩子喜歡上閱讀。
(1)建立學生誦讀成長卡。要求學生周一至周五每晚誦讀20~30分,周六日每天累計誦讀至少1小時。每天記錄誦讀內容、時長、一句話感想并分享給家長,并在班級微信群分享讀書微視頻,讓同學、老師互相督促,增強讀書的趣味性和競爭性,以便于孩子能更好地堅持完成讀書計劃,也讓書香家庭的創建逐步變為現實。我們每年10月份還評選書香家庭予以獎勵,閱讀漸漸成為習慣,實驗開展就容易得多。
(2)“一米閱讀”平臺的有效使用使得閱讀的效果落在實處。教師根據進度在“一米閱讀”平臺布置當天的作業,家長每天根據孩子在網上答題的情況就可知道孩子讀書的進度與效果。有了監督,“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閱讀也多了一層保障,讓閱讀成了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期中期末的試卷中加入“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內容。我們教研室統一出題,我校另外出20分值的題,加到考試當中,用來考核學生和老師,讓大家重視“語文主題學習”,極大地推動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
三、成果喜人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為我們的老師和孩子們打開一扇窗,讓我們知道語文課還可以這樣上。
經過兩年半的時間的實驗,基本形成固定的上課模式。老師們拿到教材一個單元內容后,能快速地找到主題切入點,聯系“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內容備課上課,成為自覺。我們的語文課堂以教材為主,憑借主題叢書,構建模式,進行課內大量閱讀,海量推薦,最終達到提高語文素養之目的,實現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華麗轉身。
學生的身上的確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是愛讀書的習慣好像基本形成。課余,埋頭讀書的孩子明顯多了,樓梯間的談話很多都在交流看到的故事情節,眉飛色舞間看出讀書的快樂,班級圖書角的書明顯的多了,也破舊了,“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勾畫痕跡明顯多了。二是學生的作文水平在提高。在區上組織的各類作文大賽中,我校的獲獎率占到全區的40%(區上有23所小學)。在每年的質量抽測中,語文學科的成績有明顯進步,已經三連冠。三是家長反映孩子經常會用書中人物的做法作為自己的榜樣,讀書的范圍不再像過去只局限于漫畫,對名著開始發生興趣。四是孩子們比原來喜歡語文了,拿我們六年級朱一科同學的話說,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在課堂上看“閑書”了。
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過程中,也有困惑,如,第一學期,為了強行“入軌”,只注重了加大閱讀量,課堂上讀得多,識字少,識字教學落的不實,在期末考試時老師和家長都發現好多生字學生會認不會寫。再如,閱讀量的加大,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品味文本,好像有些沖淡了“語文味”,只注重了同類文章的寫作方法。但這些都不是不可解決的問題、我看到孩子們日漸增大的閱讀量、越來越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更加活躍的思維、臉上陽光自信的笑容,堅信我們的選擇是對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獲得自我學習的能力,“語文主題學習”不就正在朝這個方向前進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