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輔助科學教學有效性略談
作者:季衛峰
發布時間:2018-11-09 10:02: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運用視頻動畫技術,簡約流程
科學課的很多實驗有時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個月、幾年才能完成,但運用視頻動畫技術,可以簡約長時間的實驗過程,在幾分鐘之內呈現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配合實際的科學實驗,使學生清晰了解實驗過程和實驗的結果。既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我是怎樣出生的”,從受精開始,怎樣形成受精卵,怎樣在母親的子宮內生長發育,又如何從母親肚子里生出來?這是一個長達十個月的漫長過程,但是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從受孕到出生的整個過程,把持續幾個月的生物學過程在幾分鐘之內播放出來,不但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更為學生建立起系統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適用白板教學技術,清晰實驗
物質科學領域很多實驗其實是無法直接用肉眼看清的,學生在學習時一是感到枯燥乏味,二是無法直接通過視覺看清實驗的整個過程和實驗現象,學生學習如空中樓閣,費力且不容易接受。例如:受力以后桌面的彎曲程度、細胞的生長分裂等實驗、神經的作用等,肉眼無法直接看清楚。適當加入白板技術使學生在學習時如虎添翼、輕松自如。
特別是在教學“簡單電路”時,電流的流動過程和流動方向,人用肉眼是無法看到電流的流動過程,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抽象、模糊,無法直觀地展現,動畫技術以及白板技術的充分運用恰到好處地填補了這一缺陷,不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電流的路徑很清楚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電流從正極出發經過電路又流回負極。把整個學習過程的知識性、娛樂性、新穎性結合在一起。
三、巧用電腦模擬技術,化難為易
虛擬的實驗教學是對一些不具備實驗條件的實驗,采用虛擬的實驗來代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宇宙空間的實驗基本上都是耗時長、難度大、不易操作的實驗。涉及星座的認識、星座在四季中的位置變化、日月食的形成、觀測、太陽系和宇宙天體觀測等。每一個實驗活動由于耗時長,只能作為課后作業布置給學生獨立完成,由于缺乏指導,學生對觀測實驗的耐心和興趣難以持久,而且單憑肉眼觀測也滿足不了學生對星空研究的熱情。導致實驗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對學生的科學素養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四、綜合運用信息技術,提升素養
信息技術輔助小學科學教學,有時一節課不能僅僅使用一種技術手段教學,需要多種技術手段配合使用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心臟和血液循壞”一課時,用視頻技術讓學生觀察心臟工作的原理,通過捏礦泉水瓶模擬實驗體驗心臟收縮和舒張的作用,用白板技術演示心臟和血管是如何協調工作,如何分清動脈血管、靜脈血管、毛細血管、靜脈血和動脈血;測量一分鐘心跳和脈搏的實驗,由于學生聽診器的使用和脈搏的測量不是十分精確,得出的數據往往有些細微的差距,但總覺得它們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系,再通過視頻和白板技術的適時介入,讓學生清晰理解脈搏就是由心跳引起的這一科學性知識。因此,通過多種信息技術讓師生學習互動起來,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學習知識的印象加深了。
在探究“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時,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實驗認為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可是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籃球和排球從同一高度落下來時,籃球先著地,這又是為什么呢?后來我們選用籃球和排球從二樓同時放下,用攝像機全程拍攝下來,再運用攝像功能的慢鏡頭播放,發現籃球確實先著地,原來它們在空氣中受到的浮力不一樣。浮力大的落下得慢,浮力小的落下得快。因此,信息技術輔助實驗有效性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有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種類型的小學科學課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學內容必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許多宏觀的宇宙知識、微觀的結構都不能用眼睛看到,但是通過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便可以獲得生動形象的認識,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宏觀與微觀世界的奇妙,享受科學教育帶來的幸福與享受。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門市萬年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