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課堂的別樣情境設計
作者:沈 媛
發布時間:2018-11-09 09:57: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而創設的適合學生主體并作用于學生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建構式學習的學習活動環境。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能夠將原本抽象、難懂的生物知識與具體的情境相結合,降低學習難度,調動學生參與熱情,促進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形成更多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建構。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活用課內外生物教學素材,豐富教學情境的創設手段,以靈活多變的創設手段提高情境教學質量。
一、創設生活情境,優化知識演繹
生物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人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與初中生物知識有著密切聯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積極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事物,加強對生活教育資源的開發,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將知識演繹融入到對生活事物的解讀中,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促使學生在積極思維中認識和理解課堂教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DNA結構”時,由于一些學生空間想象力有限,僅僅靠觀察教材配圖一直無法理解DNA的“雙螺旋結構”,于是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旋轉樓梯和扶手的圖片,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構建立體圖形,將旋轉樓梯看作堿基,將扶手看作DNA雙鏈,簡化之后的立體結構就是DNA的雙螺旋結構。接著,教師可以繼續利用樓梯和堿基的對比、扶手與DNA雙鏈的對比來講解堿基配對、DNA雙鏈反向平行等知識。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新知識與熟悉的、已知的認知體系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這個課例中,在缺少實物觀察和模型展示的情況下,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展示了旋轉樓梯和扶手的圖片,充分利用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直觀事物引導學生構建立體模型,將DNA雙螺旋結構、堿基配對、DNA雙鏈反向平行等理論性知識轉化成對旋轉樓梯和扶手的觀察分析,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降低了知識理解難度,使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順利接受和掌握了教學內容。
二、創設故事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多創設一些受學生歡迎的故事情境,將抽象、枯燥的生物知識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增強課堂教學吸引力,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
在教學“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以故事情境設計了課堂導入:“一位選美冠軍向一位獲得諾貝爾獎但相貌不好的科學家求婚,她認為如果兩人結合,生下的孩子一定能既像她一樣美麗,又能像科學家一樣聰慧。可這位科學家卻拒絕了她的求婚,因為在科學家看來,他們的孩子有可能像自己一樣丑陋,像選美冠軍一樣愚笨。同學們覺得他倆誰說的更有道理呢?”故事情境能夠為枯燥的課堂賦予活力,營造積極、活潑的課堂氛圍,適用于一些抽象、枯燥的生物知識的教學。這個課例中,教師將教學內容通過一個趣味故事表現出來,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參與知識探究的積極性。在故事講完后,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對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發表自己的看法,組織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初步形成對基因顯性和隱性的認識,從而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再展開課堂內容,為學生詳細分析和講解,要比直接進入主題的教學效果好得多。
三、創設實驗情境,突破認知障礙
初中生物課程的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實驗教學離不開必要的生物知識基礎,理論教學也需要利用實驗幫助學生突破認知障礙。教師創設實驗情境時,要把握好學情,結合教學重難點創設實驗情境,幫助學生學習知識。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是“消化與吸收”這一章節中重要的實驗內容,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實驗演示環節安排在新課傳授之前,先為學生重點強調饅頭切塊、取唾液、試管溫度控制等主要實驗步驟以及碘液檢驗淀粉的原理和方法,讓學生對實驗有較為整體的把握,明確各項實驗步驟的注意事項。在演示過程中,教師要邊演示邊啟發、誘導學生在現象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處理問題中引入和探討新知識。實驗是初中生較為喜歡的教學形式,在課堂開始時就進行實驗能夠牢牢抓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促使學生盡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
優秀的教學情境是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腳手架,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和教學內容特點的基礎上,選擇最佳的情境創設手段,用充滿趣味性和啟發性的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知識遷移和自主建構,從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松陵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