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閱讀導師在微信公眾號中推薦的韓從文老師的文章《教師作品進入課堂須謹慎》,頗受啟發,也引發了對近一年來聽課中某些現象的思考,許多碎片式的感受終獲連綴。

有幸與老師們一起參加各類大型教學研討活動,借此觀摩了許多名師的示范課,王君、余映潮、黃厚江……也看到省市級優秀教師展示出他們的教學實力與研究成果。這些優質課令人眼界大開——“原來語文課還可以這樣上!”折服之余,不少好學者開始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加以跟進和模仿。于是乎,課堂結束前很多老師創作現代詩歌為人物寫贊語;于是乎,古代詩歌不是用《經典詠流傳》的某個節目,就是讓學生跟著音樂吟唱(有點“尬”的是,這學期我聽的古代詩歌幾乎都用這個套路)……我們批改學生作文,經常吐槽素材陳舊,屢屢撞車,倘若把同類課聽一遍,又會作何感想?

我們必須肯定老師們勤于學習、勇于探索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思考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學不像”?二是怎樣做才會接近名師示范課正確的“打開方式”?

先來分析“學不像”的原因。大致有三點:

第一,學而不思。當然,不是說照搬方法的老師沒有動腦子,而是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自己的教學內容填充到別人的“套路”里去。比如,教《變色龍》一課,挖空心思去想如何給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寫個短詩,卻沒有考慮是否適用;寫作課甩出精雕細刻的“下水文”,卻忽略了針對學生作文的有效指導;古代詩歌教學不管內容是否需要、對象是否適合,都讓學生吟唱,結果“杯具”了……

第二,缺乏自信。毋庸置疑,優秀教師特別是名師,幾乎個個都是“光環”體質,或淵博儒雅,或錦心繡口,或激情四溢,或謙和嚴謹,或風趣幽默……他們的專業學養自是出類拔萃,而多年在各類公開場合的歷練,更令他們現場把控能力爆表,通過講座或公開課圈粉無數。作為一名平凡的學習者,尤其是青年教師,如果傾倒于名師的魅力之下,讓崇拜與仰視銷蝕了自信和自我,放棄了質疑與思辨,那也不是“學習”的應有之義。

第三,忽視“場景”。名師講堂大多設在硬件設施較好的學校禮堂、酒店會議廳等,配合這一過程的學生也大多是學習基礎不錯,樂于參與學習活動,自我表達能力較強的孩子,可謂地利人和兼具。為了突顯現場效果,還會采取相應的策略,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它類似于“粉墨登場”。而常態化的教學,則往往是“素面朝天”,與名師講堂的教學場景大不相同。一些老師將示范課的現場效果與日常教學情境混為一談,不去分辨“語境”之別,不從自己的教學實際出發,一味模仿,依葫蘆畫瓢,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學習名師示范課,要懂得名師示范課的打開方式,知道從哪里切入,怎樣欣賞名師風采,應該學習、借鑒哪些東西。為此,提出四點建議,以供參考:

建議1:思考現象背后的深層策略考量。既然學而不思則“呆”,那么嘗試深層次的觀察與分析是避免迷失于表象的第一步。就觀課而言,我們不只要注目于名師們“做了些什么”“怎樣做的”,更要綜合各方因素全面探究其行為、現象背后的原因,主要觀察名師們怎樣優化和運用教學策略。例如,為什么要用《經典詠流傳》里的這一作品,為什么用在這個環節而不是其他;為什么結尾處用自己創作的詩歌為人物作贊語,對幫助學生深讀文本起到怎樣的作用……從中學會看門道,而不是看熱鬧。有品質的思考是學習和借鑒的前提和基礎。

建議2:綜合考慮學情與自身優勢,尋找屬于自己的最佳教學方式。如果以“看看人家”的思維模式去聽課,往往會讓我們在“人家的老師”“人家的學生”“人家的學校”的陰影下迷失方向,在自愧不如中怠慢了自己擁有的真實。殊不知,自己的地再貧瘠,也是耕耘勞作的主業,即便不能光彩閃耀,也一定會有自己的強項。我們學習,是為了借鑒人家的成功經驗,創造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教學方式,去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建議3:對待名師的課堂同樣要有獨立的思考與批判質疑的精神。不完善是人類的本質,即便是聲名卓著的教育大家,也不代表絕對真理,此處的靈光不見得同樣能照亮彼處,也許換個做法收效會更好……見識與經歷是為了打開思路,而不是統一標準,組織教師們觀摩優質課,不是為了讓大家頂禮膜拜,而是在否定與肯定的思辨中得到進步與發展。所以,客觀、理性的態度是必不可少的。

建議4:回歸常態課的教學場景。大規模的示范課有“粉墨登場”的氣勢與排場,那么,洗去鉛華,回到自己的現實場景中,則需要揣著一顆清靜理性的平常心,通過思考,剔除掉那些非常態因素:不去模仿“煽情”“炫技”,效法其“道”,而非照搬其“法”,追求理念上的神似,而非技巧上的一致。取我所需,揚我所長,方為上策。

上述種種,其根本在于保持獨立思考,集眾家之所長,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