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師是一個特別耗人的工作,它長年累月消耗著你的心神和身體;也有人說鄉村學校條件艱苦、資源受限、環境太差,沒有發展的機會。作為一名執教二十年的鄉村教師,我不愿嗟嘆歲月的流逝,只愿自己做一名有溫度的教師。

教師的溫度來源于愛,因為愛是教育的基石

既然從事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把愛心真正用在學生身上, 尤其是班主任,沒有愛心工作就無法展開。

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班主任,我遇到過形形色色的學生,譬如這兩年所帶的班級,有一部分學生思想復雜,不遵守規矩。慢慢地了解情況后,才知道班里有十幾個是單親家庭的孩子,還有兩個是孤兒,對于這些孩子必須要有愛心和耐心。

班上有一個叫王夢雪的孩子,和奶奶、叔叔生活在一起,性格非常內向,一遇到事情就哭,平時也不大與別人交流。有一次,學生劉澤鈺偷了家里一件飾品,在她爸的棍棒之下,說是把東西給了同學王夢雪。她爸一大早就氣勢洶洶地趕到學校,問王夢雪要東西,還報了警。王夢雪嚇得只會哭,說自己從沒有見過她的東西。我鼓勵她實話實說,要勇敢面對。最后,經警方調查,證實與王夢雪無關。我不停地安慰她,并讓幾個女生也去勸導,王夢雪才平息了情緒。

但當王夢雪的叔叔了解這件事后很生氣,覺得孩子受了驚嚇,要告劉澤鈺的家長。我積極地與他溝通,讓他明白這件事對于孩子成長的意義,把它當成孩子成長的教訓,從而學會直面挫折。隨后我多次與王夢雪談心,她終于走出了陰影。平時對她的每一點進步,我都會給予肯定。漸漸地她越來越活潑,也和別的同學一起玩了,學習上也有了一些進步。

其實,老師用在學生身上的愛心,學生是懂得的、理解的、珍惜的,不過需要一些時間。用“心”去理解學生,用“情”去溫暖學生,心中有愛,這才是教師該有的溫度。

教師的溫度來源于成長,不斷成長才能保持教育的活力

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如果停下腳步,我們將無法跟上教育發展的步伐,所以必須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理念,不斷探索創新。為此,我經常思考如何讓學生愛上語文,愛上課堂。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內容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我依據課文內容、尋覓生活痕跡。如學習韓愈的《晚春》一詩,我有意挑選在校園里楊花飄絮的時節來學習。一下課,學生就對著操場上漫天飛舞的棉絮吟誦:“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為了有效開展綜合性學習《孝親敬老從我做起》,我向學生們講了王順山的傳說,激起了學生游覽王順山的興趣。王順山是有名的孝子山,山上到處是關于孝老敬親的典故詩詞。學生們在我的感召下紛紛去登王順山,在實踐中得到熏陶教育。

當講到《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時,有一個學生說:“我們村就有人來隱居,居于陋室,制作古琴。”學生從上課的內容,聯想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們根據身邊的人和事寫銘文,結果學生才思泉涌。我就把這些文章整理成冊,配上插圖、封面,做成了一本銘文總集。學生們群情高漲,深深地浸潤在古典美的意境中。

尤其是在2017年3月底針對區政府開展的“王莽桃花節”活動,我在語文課堂上舉辦了以桃花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了賞桃花、寫桃花、頌桃花的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圍繞桃花寫出了很多詩歌散文。在微信平臺上發布之后,獲得了家長和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通過依托文本和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們在探究體驗中,對學習的興趣日漸濃厚。學生的變化也讓我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為了與他們齊頭并進,我不僅自己發表文章,還指導學生寫作。這幾年來,我輔導的學生作文散見于《當代女報》《語文導報》等媒體。

教師的溫度來源于堅守,因為堅守是教育的保障

我認為的堅守,就是順境時不迷失自我,不得過且過,逆境時不妥協,不放棄,要有破繭成蝶的勇氣。

的確,如果教師的生活中只有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找到創造的價值和樂趣,不能發現教育以外的美好事物,并嘗試著去追求、去創造,遇上一點小挫折就覺得天要塌下來了,那么,你就不可能堅守下去。

如果僅僅把教師這個工作當成了一個職業,滿足于工作中不出差錯,各項考核評估基本過關,工作環境、待遇等一般但還算穩定,那么,你也可能難以堅守下去。

教師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業績,做的都是平凡而實在的事情,但并不意味著過得單一。只要敞開自己的胸懷,打開自己的視野,放大自己的格局,才會有更深的理解和體驗。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聚集能量、充滿活力,才能更好地應對世界給予我們、給予教育的挑戰。

不管從教多少年,對自己一定要有所要求,要求自己不沉淪、不平庸,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創造。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潛心鉆研,不斷努力,才會獲得堅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教育是慢的藝術,所以教師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要保持溫度,不斷去刷新和挑戰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學,這才是教師真正的生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