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微課資源系統開發研究
作者:邵紹元
發布時間:2018-11-07 15:00: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初中生物微課資源是以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為依據,以生物學教材為核心,通過科學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發展需要,以流媒體為主要形式的標準化和系統化的數字教學資源。目前雖然初中生物微課資源豐富,呈現日益俱增的趨勢,但也呈零散化、碎片化,系統化和標準化的初中生物微課資源還有待深入開發。
一、架設初中生物微課資源系統框架
初中生物微課資源系統框架是微課資源系統的藍圖和導航系統。其框架應基于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按照生物學科的內容體系、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經驗及心理特征,選擇與義務教育生物教材中組織結構基本一致的內容。
初中生物微課資源系統開發框架遵循嚴謹的生物學體系,循序漸進、統籌安排“生物學重要概念”和“生物學學習過程、技能”,并將生物學的重要概念的建構與學生的認知過程有機統一,主題分三級:一級主題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系”的主線,串聯起初中生物學學習目標,先概述生物與生物圈、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再分述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最后總結提升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等生命活動的共同特征以及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的基本規律;每一個一級主題由若干個二級主題組成,是對一級主題內容的細分;三級主題即微課主題,是二級主題下的重要概念的細化,并明確指向學習內容,開發制作成包含微視頻、微學習活動及學習支持工具下的片斷性微課程。三級微課主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師要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完善框架。
二、初中生物微課資源系統開發步驟
初中生物微課資源系統開發集生物學教學研究、資源開發及應用于一體,是一項動態調整的、周期長的系統工程,統籌考慮,科學規劃,協調運行,方可建成一個優質、高效并能良性運作的系統。
1.組建研發團隊。組建由教學理論水平高、教學實踐經驗豐富、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強的專家和一線優秀生物教師等組成的研發團隊,制訂科學、系統的開發方案和技術規范,充分發揮各自特長并形成合力,有條不紊地推進資源開發。
2.架設開發框架。專家組初步架設開發的基本框架,開展問卷調查、調研等廣泛征求一線生物教師的意見,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修改開發框架,確定后發布。
3.微課設計開發。深入研究生物教學理論,研究生物學科特點和生物學科要求,研究微課媒體特點和生物學科內容呈現方式,在研究教育技術和生物學科的融合方式后,邊實踐、邊開發、邊修正微課資源。生物片斷化微課設計建議采用以下教學步驟:①情境導入。通過創設形象、直觀和生動的視頻或動畫等情境吸引學生,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在“細胞核是控制中心”微課中播放4只克隆羊多莉復制品的新聞視頻,現實性強,能激發學習者學習動機和興趣,給學習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提出問題:“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但為何克隆羊多莉復制品竟然和多莉一樣呢?”提出的問題具有懸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②闡述與解釋。圍繞核心概念,用問題引導思考,再進行闡述與解釋。在“細胞核是控制中心”微課中插入變形蟲的分割實驗和細胞核移植實驗、多莉羊實驗的視頻和動畫,隨之依次出現操作示范并出現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動畫和視頻分解步驟不但刺激了學習者的感官,加深了其對實驗的理解,而且更好地輔助了學習者將新的知識自然融入到原有知識體系中,增強微課的表現力,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③總結與反思。使用概念圖表征的方式進行概括和反思核心概念問題。在“細胞核是控制中心”微課中,通過從單細胞變形蟲到多細胞哺乳動物細胞核的實驗演繹得出:不管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細胞核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在微課結束階段總結教學重點,有利于概念“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的建構。精細化的微課設計經專家組審核、修改后視頻制作、后期加工,最終形成由學習指南、學習任務、資源鏈接三部分組成的自主學習任務單等輔助性資源。
4.微課應用修改。一線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微課資源系統的應用實驗,由學生和教師對微課資源系統檢驗,提出微課資源系統修改的意見,有序完善微課資源結構系統。只有經過多次開發——實驗——修改的過程,初中生物微課資源系統建設才能走向開放化、系統化和有序化,有利于學生通過系統微課學習,獲得基礎的生物知識,發展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因此,初中生物微課資源系統建設應從學生和生物學教學需求出發,關注微課資源開發、微課資源應用后再生和系統再開發的全過程,建設好用、實用、適用的初中生物微課資源系統,使其更具生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初中
(本文為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立項課題“初中生物微課資源系統應用的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5JK11-L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