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時代的呼喚與期盼
作者:西安市鄠邑區教研室 楊永厚
發布時間:2018-11-07 10:32: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倡導教育家辦學,這是國家順應時代潮流及教育改革發展要求而作出的重要判斷。時至今日,教育家辦學的問題仍然還在熱烈的探討之中。
教育的實踐表明,教育家辦學已成為目前國內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呼喚與期盼。要讓教育家辦學變成現實,當然需要一大批教育家,而我國目前的狀況又如何呢?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沿革的情況。中國古代的確也出現了以孔子為代表的一批偉大的教育家,他們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到了近代,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等一批杰出的教育家,他們的教育思想主張,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和進步產生了重要影響,名載史冊。到了現代,也涌現了像葉圣陶這樣著名的教育家。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教育界涌現出了一批頗有建樹和影響力的教育改革者,如上海的呂型偉、東北的魏書生等。除此之外,也有在教育教學改革和學校管理等方面勇于創新的一批代表人物。但這些人物對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影響力很是有限。近十幾年來,活躍在國內教育領域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些先進人物,他們大多是在教育或教學或管理某一方面作出了貢獻,但要用教育家的標準來衡量,似乎還有一定的距離。
人們在反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教育教學改革風起云涌,各種新理論、新觀念、新成果層出不窮,辦學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為什么卻沒有培養出一位像蔡元培、陶知行一樣的真正的教育家?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通過對教育家成長的軌跡作深入的剖析,對教育家產生的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進行全面考證,我認為現今難以涌現出教育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會大環境中科學、民主、寬松的氛圍不夠。我們知道,目前中國教育管理體制是高度劃一的,行政化、統一化突出,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中小學教育,校長大都由政府任命,是真正的行政官員,而校長職級制試點也才剛剛開始。在這種體制下,原本有一批專家學者可以發展培養成為教育家的,但由于成為了“官員”,原有的教育教學研究創新因子被體制遏制,漸漸由專家學者變成了行政官員,失去了成為教育家的機遇和特質。眾所周知,要想成為教育家,你只具備專家學者的素質、努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擁有一定的權利,否則就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現在大批專家學者擁有了權利,卻寧愿享受權利,而不愿意再踐行教育家的職能。除了體制的原因,中國教育界內部缺少寬松的氛圍,研究、探索、創新活動往往受到各方阻力,因而也不利于教育家的產生和成長。
二是科學可行的激勵機制還未建立。由于當今教育管理的體制存在弊端,特別是教育的行政化傾向還較嚴重,各級政府并沒有構建有利于教育家成長的激勵機制,缺乏對改革創新人物的扶持、保護和激勵,在社會上沒有正確的導向,使得那些立志成為教育家的人看不到希望,即使一些人作出了貢獻,也由于任職年限等制約,失去繼續實現發展目標的空間。有的得不到重用,往往挫傷積極性。久而久之,連具備教育家條件的人士也越來越少。
三是缺乏培養教育家的機制及成長的土壤環境。現在的師范大學只是培養合格的教師,并未設計有利于培養未來教育家的目標模式及課程,使畢業生難以具備成為教育家的基礎。而對于在職在崗領導的專業成長培養模式又比較落后,內容比較陳舊。在當今教育界,教育家出現或可能產生于高校及教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一線中小學校長。但專家學者大都不愿“沉下去”,僅滿足于“廳堂式”的做學問,基本失去了成為教育家的可能。基層中小學校長受制于外部體制或自身追求、理論積淀等,也很難步入教育家成長的必由之道。
四是現在的不少教育管理者和名師專家進取意識和改革創新的意識不強。工作條件、待遇不盡如人意,周邊負面消極因素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要培養一大批教育家,應盡快改變教育行政化傾向,創造有利于教育家成長的環境,研究構建科學的培養機制,制定政策,創新理論和實踐的有效模式,特別是要重視有潛質、高素質的教育家對象,投入專項資金,重獎對教育教學改革作出貢獻的人士,樹立先進和典型,總結推廣其教育思想、管理經驗。
時代需要教育家。教育家的發現、培養,更需要社會的關心、重視與呵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