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 放歌響山間
作者:咸陽市秦都中學 于海玲
發布時間:2018-11-07 10:26: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從事教育工作28年,從一名初出茅蘆的教學新兵,成長為特級教師、省教學名師,所經歷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歸結為一句話:與困難作斗爭,其樂無窮。
1989年7月我以全系第二名的成績,從咸陽師專化學系畢業,分配到秦都區馬泉中學。學校在農村,對面就是墳地,晚上當地老師回家了,我在二樓宿舍窗戶上看著對面真得很害怕。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沮喪、失落后,我很快在三尺講臺上找到了迷失的自我。我帶初三化學,學生對我充滿好奇,經常來我宿舍,問問題、借書,也講他們的家庭、理想,還經常帶些農家小吃同我分享。有時候我也到他們家里,和他們家人聊天,一起剝包谷棒,喝包谷粥。他們后來告訴我:我上課時的聲音能穿透他們的心田,讓他們全神貫注。我每晚都到班上輔導晚自習,內容涉及各個學科,有時候,我會拿一些有趣的競賽題,“難為”那幾個學得好的學生。看著他們緊鎖眉頭、苦思冥想,激烈爭論,或豁然開朗、一臉陽光的樣子,我感覺自己就是個先行者,有責任為這些貧窮勤奮的學生指點迷津。學生的純真、進步和信任成了我青春年少時的精神寄托,讓我平淡閉塞的教書生涯不再寂寞。我受到的第一次獎勵是教學質量獎,全區統考,所帶班級的化學成績超過了全區平均分。我獲獎的第一篇論文是在教書的第二年,我的學生董亞群在全區化學競賽中得了第一名,教研室還特意讓我寫一篇培養學生競賽能力方面的文章,供全區老師參考。
馬泉中學的四年,是我當教師的起步階段,讓我初步體驗了老師的分量,使我對教師職業產生了深深眷戀。后來,我被調到競爭激烈的古渡中學,經常開展公開課、對照課、示范課,我的教學逐漸走向成熟,參加了全國化學優質課比賽獲二等獎,被評為兩屆省級教學能手。2004年8月,我參加公開招考,被選拔為秦都中學副校長。雖然行政事務增加,但我一直奮斗在教學第一線,這期間又被評為全國初中化學課改優秀教師,特級教師,陜西省中小學教學名師。
教學上我大膽改革,將“讀議探展練”引入課堂,使化學課融知識性、趣味性、創造性于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
設計教學時,我從導課到小結,一步步推敲,力爭使每個問題富有啟發性。講[CO2]的性質時,我會用意大利屠狗洞的故事設置懸念,使學生迫不急待地探究下去。教學時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問題我大膽放手;學生畏難時,我會不斷啟發;關鍵處我會“畫龍點眼”。我會注視到角角落落,參與討論,用眼神、手勢、語言、表情、動作和學生交流。
我經常發動群眾收集材料,自制教具。請同事收集過大理石廢料;發動學生收集過生銹的鐵釘;自己到建筑工地撿過石灰、舊紗窗,在木具廠要過小木塊……
我喜歡對課本實驗做點改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做二氧化碳實驗室制法實驗時,我用塑料把大理石包起來,用塑料繩栓住伸到鹽酸里,制夠二氧化碳時再把塑料繩提起來,讓大理石和鹽酸脫離,反應停止。控制了反應,節省了原料。
2015年底,“省初中化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的重擔落在我的肩上。工作室核心成員來自4個地市的11所學校,我帶領他們,讀書、做課題,總結、提煉教學成果,工作進行得有聲有色。
圍繞著“初中化學交流型課堂教學實踐”,我們走進了19縣49所學校進行教學展示。參加了市級“名師大蓬車” 送教下鄉,國培計劃送教下鄉;與8所學校結對;我走遍了秦都區22所初中,手把手指導全區化學教學及教科研工作,撰寫了數萬字的心得。咸陽市初中化學教師培訓全部由我工作室承擔。2年間,我對不同層面的教師做了11個不同內容的專題報告35場。我親自開發的工作室網站正式開通,化學公益微課堂每天發布一節微課。這期間,作為陜西省初中化學唯一專家,我參加了教育部“一師一優課”評審工作,書面點評了85節優課。
忙嗎?是的。我一直在帶課,我喜歡學生,看著孩子們求知的眼神和點點進步,我很幸福很欣慰。
我從事的是葉的事業,是人梯的事業,除了需要付出,更多的是耐心、奉獻和堅持。我知道,自己沒有成為一棵大樹的本領,但我愿成為一棵點綴大地、活力四射的茵茵碧草,它雖小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它根植于泥土又點綴著世界,讓大地充滿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