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五項工程”助推素質教育提質增效
作者:商洛市教育局 張潔
發布時間:2018-11-07 10:15: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5年省教育廳提出“四新四大”系列教育活動,商洛市先學先行,抓早動快,從工作部署到現場推進,從試點先行到全面推行,從經驗總結到深化提升,經過三年的實踐與探索,基本形成了具有商洛特色、縣域特點、學校特質的推進素質教育工作模式。
突出“四個強化”合力推動素質教育
一是強化政府推動。2015年初,商洛市人民政府啟動素質教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校安全標準化管理三項試點,同年以市政府名義召開全市素質教育現場會,2016年召開全市素質教育推進會,2017年召開全市教育工作會,出臺《關于優化教育發展環境提高基礎教育水平若干意見》,特別強調要推進素質教育。三年來,每年一個主題,一年一個腳步,三年三個層次,全力推動素質教育。
二是強化各方推動。2015年以來,商洛市教育局組織各縣區教育局長、中小學校長到上海、江蘇、山東、北京等教育發達地區考察,在學習調研的基礎上,依據省教育廳“四新四大”系列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商洛市關于實施“五項工程”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全面指導各縣區素質教育工作。全面推行縣級領導包縣、縣區教育局班子成員包片、股室包鎮、干部包校的“四包”制度,做到“四必須”,即每月必須深入基層調研、每季度必須召開現場診斷會、每半年必須召開總結會、每年度必須對包抓工作進行考評。
三是強化試點推動。商洛市政府將柞水縣確定為全市素質教育試點縣,先期實施,探索經驗。柞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召開試點工作啟動會,縣財政預算1500萬元用于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縣科教體局全力抓規劃、抓實施、抓督查。經過三年的探索與實踐,柞水縣中小學辦學條件全面改善、管理制度日臻完善、課程建設成效顯著,2016年柞水縣通過了省級教育強縣驗收。在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推廣柞水經驗,提出要創素質教育市域樣板的新目標。三年來,該市51所學校被評為德育工作先進集體,66所學校創建為學校管理示范校,42所學校創建為課改示范校,20所學校創建為文化建設示范校。
四是強化督考推動。印發《商洛市中小學校素質教育考核評價辦法》,將推進學校精細管理、課程改革和文化建設納入對縣區、學校工作考評,將考評結果作為對縣區年度目標責任制完成情況、校長任期及個人年底績效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行“五級”聽課制度,縣長、局長、科股長、教研員、校長每學期深入基層學校不少于20天,檢查常規教學和素質教育推進情況,形成縣長、局長親自抓,機關干部主要抓,教研員主力抓,校長主體抓,上下聯動抓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
緊扣“五項工程” 創新實施素質教育
一是實施身心健康發展工程,培養體魄強健心理陽光的小公民。商洛市縣區教育局每年舉辦一屆運動會,中小學校每年舉辦春、秋兩季運動會,全面落實在校學生“一天一小時”和體育藝術“2+1”項目,使學生都能掌握兩項體育技能和一項藝術才藝,養成終身鍛煉身體的習慣。目前,該市創建國家級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40所、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7所。全市中心小學以上學校普遍建立了心語室,配備了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堅持開展“四個一”常態化教育,即每月舉辦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每季度進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每學期觀看一部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片,每學年開展一次家校共建互動活動。
二是實施思想道德建設工程,培養具有社會公德的小公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建立“三個五”的德育工作體系,即完全小學以上學校創編一套德育校本教材、開發一批德育精品課程、健全一支德育工作隊伍、建設一個心理咨詢室、完善一套德育考評辦法,通過課堂延伸、走進經典、志愿服務、研學旅行、自強自立五項活動,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民意識、生態文明、心理健康、網絡文明五項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落小。三年來,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1200名,鎮安縣白塔中學張釗同學評為2016年度全國“最美孝心少年”。
三是實施文化素質提升工程,培養學識淵博的小公民。該市縣區教育局組建了教學視導專家團隊,按照“聚焦課堂、重在導向、科學診斷、交流研討、提升質量”的原則,每學期市教育局對各縣區進行教學視導、各縣區教育局對所有學校進行教學視導,引導各學校聚焦課堂教學改革,建立學生學業水平考核、分析、反饋與指導體系,探索適合自身發展實際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各縣區挖掘當地傳統文化和社會資源,加強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編寫校本教材,努力使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各學校根據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趨勢,指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普遍設置了校本課程、組建了學生社團和運動隊供學生自主選擇參加,充分激發學生潛能,為學生的未來選擇提供多樣的可能。
四是實施藝術素養培養工程,培養熱愛生活情趣高雅的小公民。該市縣區教育局每學年舉辦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全省中小學生“春芽杯”藝術比賽;各學校結合實際,廣泛開展小型分散、靈活多樣的學生藝術活動,因地制宜建立學生藝術社團,每學期舉辦藝術節、文化節、國學經典誦讀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自愿選擇參加,形成本地、本校學生藝術活動的特色和傳統。目前,該市創建省級藝術教育示范學校12所、市級藝術教育示范學校22所,在國家省市藝術展演活動中有1126件作品獲獎。
五是實施實踐能力形成工程,培養自強自立自信的小公民。加強科技創新教育,該市縣區教育局每學年舉辦中小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科學家進校園、科技大篷車等活動,各學校每學期舉辦科技小制作、小發明、小種植、小養殖、小論文活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三年來,1300名學生在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學科競賽中獲獎。全面推行《商洛市學校安全規范》《商洛市學校安全管理操作指南》,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和地域季節特點,開展“六防三生”教育,即防火、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意外傷害、防中毒、防踩踏,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普及安全知識,開展應急演練,提高學生自防自護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
完善“四項機制” 全面保障素質教育
一是完善區域協同機制。結合商洛實際,探索推出4種區域協同模式,即城區學校搞大學區建設,充分發揮城區優質學校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實施成員校捆綁式發展;農村學校搞聯片教研,集中片區內各學校優勢資源,通過統一培訓、課題研究、聯合教研,促進成員校教師專業成長;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城區學校在管理、課程、師資等方面優勢,通過送教下鄉、教學問診、農村學校校長教師到城區學校跟崗學習等,消除城鄉校際差距;高中學校構建發展共同體,加強科研協同和方法創新。
二是完善課改推進機制。制定了《關于深化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的意見》《關于深化教學機制改革促進教育質量提高的意見》《關于加強分類指導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等,對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學校管理、教育科研提出了明確要求,基本確立了全市課程改革的制度體系。建立全市課程改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領導工作小組,開展教師培訓、校長論壇、文化建設,舉辦新課程大講堂、新常態大視導、名師大篷車等,始終與課改同行。課程改革使學生變得自信、善于表達、敢于質疑,課堂學習生態有了明顯變化,學習成績大幅提升。
三是完善培訓提升機制。實施全員培訓工程,搶抓國培省培機遇,以提升能力素質為目標,以市、縣、鎮、校四級為主體,統籌實施各類培訓,五年來市縣區投入5000多萬元,培訓教師超過12萬人次。實施骨干體系培養工程,七年來培養出省級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337名,評選市級三類骨干教師768名,涌現出仰孝升、劉占良等全國優秀楷模教師。實施對外交流工程,2017年暑期邀請南京市7名優秀校長、骨干教師赴全市七縣區及市直學校開展送教活動,做報告27場,培訓校長教師15034人;各縣區2017年暑期共有230名校長、860名教師到北京、上海、山東、江蘇等地考察學習。
四是完善信息技術帶動機制。抓硬件建設,截至2016年底該市網絡校校通接入率、優質資源班班通普及率、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注冊率分別達到了98.37%、64.05%、72.81%。抓融合提升,持續開展“一師一優課”和微課大賽,獲國家級優課51節、省級優課253節,評選市級優課898節、微課171節。抓資源應用,不斷深化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學生學習、德育工作等方面的廣泛應用,強化信息技術對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服務與支撐。抓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每年舉辦青少年創客創意大賽、“愛挑戰”活動、電腦制作大賽、科技創新比賽等,為學生搭建展示創新成果的平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實現了商洛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目前,商洛整市率先在全省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認定,創建省級教育強縣3個、“雙高雙普”縣6個,創建率分別占到縣區總數的43%和86%。教育質量持續提升,“十二 五”以來全市高考二本以上上線率達45.2%,中考平均分、優秀率不斷提升,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