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語感 增強文化自信
作者:牛艷芝
發布時間:2018-11-05 09:47: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語文課程中,語感就是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在互動交際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以聽、說、讀、寫能力為核心的語言文字的感悟和運用能力,表現為個體口頭或書面能否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表明自己的主張、意愿、見解、思想,他人能否聽懂或讀懂,且是否愿意聽或喜歡讀。由此可見,具有良好的語感是語文素養形成的核心要素,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條件。培養學生習得良好的語感,是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的牛鼻子。
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引導學生習得良好的語感,進而增強文化自信,一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感發展的主人,二是要引導學生習得獨立閱讀的能力,三是要助燃學生情感體驗的火花,四是要豐富學生人文性語言的積累。
一、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感發展的主人
我們知道,語文學習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每位學生作為渴望能動、渴望獨立、渴望發展的個體,具有區別于他人的頭腦、性格、感官和閱讀思想、閱讀知識經驗、閱讀行為規律,教師是不可能代替學生去讀書、代替學生進行閱讀體驗、代替學生產生閱讀聯想、代替學生投入閱讀實踐的。因此,我們應該始終把學生推上主角位置,引導學生讀自己的書、主動地讀、自覺地讀、體驗地讀、有創意地讀、自由地交流、自然地聯想,在與同學、教師、文本、作者、編者互動對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發展聽說讀寫能力,不同程度地提升語感水平。
二、引導學生習得獨立閱讀的能力
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不僅體現在學生通過自我努力和師生啟示,在閱讀實踐過程中逐步生成和發展的閱讀感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欣賞能力和閱讀評價能力,而且體現為學生在閱讀實踐過程中逐步學習掌握的朗讀、默讀、誦讀、精讀、略讀、瀏覽等多種閱讀方法,還體現為學生在教師設置的閱讀期待、閱讀反思、閱讀批判等環節里,能多角度、多形式、多層次、有創意、整合優化地進行閱讀,從而構建起自己的閱讀方式,拓寬閱讀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益。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較強的獨立閱讀的能力,為學生習得良好語感創造必要的條件。
三、助燃學生情感體驗的火花
語文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所以,語文教學應根植于情感,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時,應特別重視為學生創設生發情感體驗的平臺,組織他們靜下心來默讀課文,畫出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品讀賞析,感受哪些詞用得好、哪些句子用得美,能想起曾經看過、聽過或經歷過的類似情景,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過程中拓展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說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情感、做出自己的評價,力求入讀而感、以感生悟、融悟化讀,形成良好的語感。
四、豐富學生人文性語言的積累
豐富的人文性內涵是新課標語文課程的顯著特色之一,學生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增強離不開人文土壤。故而,我們語文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組織和引導學生,有效地閱讀不同體裁、不同作家、不同時期的優秀文學作品,啟迪學生把閱讀視野從充分讀好課文轉向教材之外,擴大閱讀量和閱讀面,及時而廣泛的積累、賞析好詞佳句,讓學生的“心靈經常受到優秀文化的陶冶,不斷提高文學修養”,力求使學生融入作品中領悟人文內涵,獲得情感體驗,沉浸在作品里生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啟示,與文本互動對話,探尋作者的情感脈絡和思想方法,品味、領略作品的美韻,積累其中的精華,并形成習慣堅持下去,逐步發展自己的語感,提升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切實增強文化自信。
當然,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和發展,不是通過一篇文章、一組課文或一個學期的學習就能實現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我們語文老師著眼“九年一貫”的課程設定思路,用較長時間來逐步培養,促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發展良好語感、提升語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作者單位 陜西省武功縣大莊鎮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