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學生需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學生認真、專注地傾聽便能夠快速且有效吸收知識,取得良好的課堂學習效果。學生要學會傾聽,老師也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

一、營造氛圍,使學生愿意傾聽

談到歷史這門學科,初入門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與反應,有的學生比較喜歡歷史故事,有自己的歷史偶像;但是有的學生不太感興趣,可能會認為歷史就與陳舊、死板掛鉤,會覺得歷史知識點不好記。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作為一名初中歷史老師,我們要給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

首先,在課堂上老師要積極與學生互動交流。在學生表現出對課堂內容沒有興趣的時候,老師應及時將學生的思維拉回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回答老師的問題,使他們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大部分學生的積極參與也會帶動其他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形成一種我想學習的氛圍。其次,老師也要跟上學生的步伐,多去了解這個階段的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盡量融入學生中。老師可以在上課時多給學生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歷史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我曾經的歷史老師們,像一個個知識庫,儲藏著各個朝代的小故事,其中一個歷史老師還喜歡學著說書人的方式來為我們講述,他的那句“預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讓同學們特別期待下一次的歷史課。這樣的講課方式,給同學們營造了輕松的課堂氛圍,引領著學生們認真去聽講。例如“今天王同學講的這個故事情感豐富,內容新穎,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我上節課講的知識點大家都自己下去總結得很好,再接再厲”“這節課看大家都聽得很認真,誰想講個故事我們休息一下”……這些富有感染力的話語,會讓老師和同學們的距離在不知不覺中拉近很多,也使整個課堂的氛圍變得和諧、活潑,讓學生對學習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積極引導,使學生善于傾聽

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老師的舉動往往會影響到學生。所以想要引導學生認真傾聽老師講課,老師也得學會反過來聽學生講。首先在平時的交流中,要給予學生極大的尊重,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可以暢所欲言,敢于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反之,學生沒有得到尊重,將會傷害到他的積極性,變得不敢說、不想說。在課堂上對于一些發言拖沓、沒有講到重點的學生,也請允許他講完,再予以指正。對于課堂上學生的發言、提問,老師要保持耐心,無論學生的發言對還是錯,學生的疑問小還是大,都應認真傾聽,老師的耐心能增強學生們的信心。

老師需要引導學生互相聽取同學之間的發言,讓學生養成互相尊重的好習慣。聽與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明白;聽是尊重別人,弄懂別人的意思,學生在專心聽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產生思維的碰撞,將會深刻理解所學內容。

三、專注訓練,使學生專注傾聽

學會傾聽,不單單是用兩只耳朵去聽,更重要的是能夠學會用心去傾聽,并且學會思考聽到的內容。當然也要反復訓練,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素質。讓學生在學習中做到細心、耐心、用心就可以使學生專注傾聽,收獲滿滿。

當老師講完一個知識點后,可以要求學生復述一遍剛剛老師講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當然課堂上的邊聽邊記也可以使傾聽者保持思維高速運轉,時時緊跟老師的節奏。

在課堂中老師與同學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學生要認真聽老師講課,學到知識。老師也要耐心聽學生的發言,從中得到反饋。良好的傾聽素質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助于學生其他品格的培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六中學